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一、引言 | 第12-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一)文献计量研究 | 第18-19页 |
(二)主要观点回顾 | 第19-30页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30-32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32-52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32-39页 |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第39-41页 |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41-45页 |
(四)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 第45-46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6-52页 |
四、“元假设”的价值载体:美国中小学课程争夺中的四维力量 | 第52-66页 |
(一)究竟有几维力量 | 第52-53页 |
(二)四维力量及其争夺机制 | 第53-63页 |
(三)课程争夺的过程及获胜表征 | 第63-66页 |
五、“元假设”的表面制衡:殖民地时期至今美国中小学课程争夺中的权力博弈及课程演变 | 第66-102页 |
(一)重生与机遇:清教“独大”的掌控阶段 | 第66-70页 |
(二)新生与崛起:清教“性格”下学术与国家的妥协阶段 | 第70-81页 |
(三)构建与完成:清教“投射”下的学术与市场协同阶段 | 第81-88页 |
(四)改革与发展:清教“内驱”下的学术、市场与国家的交互阶段 | 第88-102页 |
六、“元假设”的内核均衡:殖民地时期至今美国中小学课程争夺的动态均衡及课程元假设 | 第102-120页 |
(一)“动态均衡”:从表面制衡到内核均衡的四维力量 | 第102-107页 |
(二)“价值负载”:四维均衡中的核心价值观 | 第107-113页 |
(三)永恒的“元”:基于价值负载体系的元假设 | 第113-120页 |
七、“元假设”的启示反思:美国中小学课程元假设对我国课程及其改革的启示 | 第120-126页 |
(一)明确课程的意识形态性质,避免共生互鉴中的“简单拿来” | 第120-121页 |
(二)拓宽课程供应的制度安排,实现课程的多元权力主体共契 | 第121-122页 |
(三)厘清我国特有的课程元假设,加速课程开发的范式转型 | 第122-123页 |
(四)融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准课程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 第123-126页 |
八、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一)研究回顾及局限 | 第126页 |
(二)研究重难点 | 第126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四)后续研究方向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4页 |
致谢 | 第144-1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