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1.1 餐厨垃圾概述 | 第14-15页 |
1.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1.1.3 新型餐厨垃圾好氧处理技术 | 第17-18页 |
1.1.4 新型好氧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2 提高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效率的方法 | 第19-21页 |
1.2.1 餐厨垃圾好氧堆肥处理过程控制 | 第19-20页 |
1.2.2 接种微生物菌剂 | 第20-21页 |
1.3 臭气处理技术 | 第21-24页 |
1.3.1 物理法和化学法除臭 | 第21页 |
1.3.2 生物法除臭 | 第21-23页 |
1.3.3 除臭方法比较 | 第23-24页 |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4.1 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餐厨垃圾降解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26-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6页 |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6-27页 |
2.1.3 培养基配方 | 第27-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9页 |
2.2.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9-30页 |
2.2.3 菌株初筛 | 第30页 |
2.2.4 菌株复筛 | 第30-31页 |
2.2.5 降解率测定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8页 |
2.3.1 餐厨垃圾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38页 |
2.3.2 餐厨垃圾降解菌株初筛 | 第38-40页 |
2.3.3 餐厨垃圾降解菌株复筛 | 第40-45页 |
2.3.4 小结 | 第45-48页 |
第三章 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应用 | 第48-7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3.1.1 实验菌种 | 第48-49页 |
3.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49页 |
3.1.3 试验设备 | 第49-5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2.1 保护剂对微生物菌剂活菌数的影响 | 第50页 |
3.2.2 餐厨垃圾发酵微生物菌剂稳定性评价 | 第50-51页 |
3.2.3 餐厨垃圾发酵微生物菌剂应用 | 第51页 |
3.2.4 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72页 |
3.3.1 保护剂对微生物菌剂活菌数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2 微生物菌剂稳定性评价结果 | 第54-58页 |
3.3.3 餐厨垃圾处理微生物菌剂应用 | 第58-67页 |
3.3.4 餐厨垃圾高温好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67-72页 |
3.4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除臭微生物菌剂的应用 | 第74-8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4.1.1 除臭微生物菌种来源 | 第74页 |
4.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74-7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4.2.1 不同因素对除臭微生物除臭效果的影响 | 第75页 |
4.2.2 除臭微生物菌剂应用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6页 |
4.3.1 不同因素对除臭微生物除臭效果的影响 | 第76-81页 |
4.3.2 微生物菌剂除臭应用结果 | 第81-86页 |
4.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5.1 结论 | 第88-89页 |
5.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8-99页 |
附件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