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第一节 半寄生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19-30页 |
1 寄生植物的概述 | 第19-20页 |
2 半寄生植物特点及半寄生植物资源 | 第20-21页 |
3 半寄生植物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3.1 半寄生植物种子适应特性 | 第21-22页 |
3.2 半寄生植物吸器 | 第22-24页 |
3.3 半寄生植物寄主偏好性及优势寄主 | 第24页 |
3.4 半寄生植物叶绿体及光合生理 | 第24-25页 |
3.5 半寄生植物的水分生理特征 | 第25-26页 |
3.6 半寄生植物对植物群落的适应 | 第26-28页 |
3.7 半寄生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8-29页 |
4 半寄生植物研究热点及其展望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百蕊草研究概况及本课题意义 | 第30-35页 |
1 百蕊草起源和地理分布 | 第30页 |
2 百蕊草生物学特征 | 第30-31页 |
3 百蕊草寄生特征研究 | 第31页 |
4 百蕊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 第31-32页 |
5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百蕊草种群生态适应特性研究 | 第35-73页 |
第一节 生境对百蕊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35-60页 |
1 试验区域概况 | 第36-3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2.1 野外调查及采样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3.1 百蕊草种群植物群落环境特征分析 | 第39-43页 |
3.2 百蕊草种土壤环境特征分析 | 第43-48页 |
3.4 不同生境下百蕊草形态特征 | 第48-49页 |
3.5 不同生境下百蕊草生物量 | 第49-50页 |
3.6 生境特征及百蕊草性状特征的分类关系 | 第50-57页 |
4 讨论 | 第57-60页 |
4.1 百蕊草生境环境特点 | 第57页 |
4.2 环境因素对百蕊草性状特征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环境因素对对百蕊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百蕊草种群动态影响 | 第60-73页 |
1 试验区域概况 | 第61页 |
2 调查方法及统计 | 第61-62页 |
2.1 百蕊草种群调查 | 第61页 |
2.2 统计方法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71页 |
3.1 百蕊草生育期物候特征 | 第62-63页 |
3.2 百蕊草同生群生长特征 | 第63-64页 |
3.3 百蕊草同生群的生命表分析 | 第64-66页 |
3.4 不同生境的百蕊草种群数量动态 | 第66-67页 |
3.5 百蕊草种群数量动态时间序列预测 | 第67-68页 |
3.6 不同生境的百蕊草混合龄级种群存活率曲线和死亡概率分析 | 第68-71页 |
4 讨论 | 第71-73页 |
4.1 百蕊草种群结构动态 | 第71-72页 |
4.2 影响百蕊草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 | 第72页 |
4.3 百蕊草种群数量年际动态 | 第72-73页 |
第三章 百蕊草组织结构及寄生行为特性研究 | 第73-93页 |
第一节 百蕊草营养器官结构适应特征 | 第73-8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3-7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3.1 百蕊草叶结构及适应特征 | 第74页 |
3.2 百蕊草茎结构及适应特征 | 第74-76页 |
3.3 百蕊草根结构及适应特征 | 第76-78页 |
3.4 百蕊草根异常生长结构 | 第78-79页 |
3.5 不同时期百蕊草组织淀粉分布 | 第79-80页 |
4 讨论 | 第80-82页 |
4.1 叶结构与生态适应特征 | 第80-81页 |
4.2 茎和根的生态适应特征 | 第81页 |
4.3 百蕊草组织结构的储藏性淀粉 | 第81-82页 |
第二节 百蕊草吸器结构及寄主偏好性分析 | 第82-9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83页 |
2 试验方法与统计 | 第83-84页 |
2.1 吸器结构观察方法 | 第83页 |
2.2 百蕊草吸器数量统计 | 第83-84页 |
2.3 寄主根系密度测定 | 第84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1页 |
3.1 百蕊草吸器结构 | 第84-86页 |
3.2 吸器结构发育过程 | 第86-88页 |
3.3 寄主根结构对百蕊草寄生的影响 | 第88-89页 |
3.4 百蕊草寄主偏好性分析 | 第89-91页 |
4 讨论 | 第91-93页 |
4.1 百蕊草吸器起源与结构 | 第91页 |
4.2 寄主根对百蕊草寄生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 百蕊草寄生行为的适应性 | 第92-93页 |
第四章 百蕊草休眠特性研究 | 第93-135页 |
第一节 百蕊草越冬休眠生理研究 | 第93-9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93-9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9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4-96页 |
3.1 百蕊草越冬休眠过程淀粉含量特征 | 第94-95页 |
3.2 百蕊草越冬休眠过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95页 |
3.3 百蕊草越冬休眠过程淀粉酶活力变化 | 第95-96页 |
4 讨论 | 第96-98页 |
第二节 百蕊草休眠期根颈芽和根差异表达SSH文库构建 | 第98-11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9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9-105页 |
2.1 样品总RNA提取和检测 | 第99-100页 |
2.2 分离mRNA | 第100页 |
2.3 合成双链cDNA | 第100-101页 |
2.4 cDNA的Rsal酶切及纯化 | 第101-102页 |
2.5 第一次杂交 | 第102页 |
2.6 第二次杂交 | 第102-103页 |
2.7 PCR扩增 | 第103-104页 |
2.8 PCR产物的载体连接、转化 | 第104页 |
2.9 SSH文库的检测 | 第104-10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05-111页 |
3.1 百蕊草越冬休眠期根及根颈芽消减文库构建策略 | 第105-108页 |
3.2 RNA提取结果 | 第108页 |
3.3 RsaI消化 | 第108-109页 |
3.4 连接 | 第109页 |
3.5 差减效率的PCR分析 | 第109-110页 |
3.6 消减文库的差别筛选 | 第110-111页 |
4 讨论 | 第111-113页 |
4.1 百蕊草RNA的提取 | 第111页 |
4.2 百蕊草根和根颈芽SSH文库 | 第111-112页 |
4.3 文库产物的克隆及检测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百蕊草休眠期根颈芽和根SSH文库EST分析 | 第113-13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4-116页 |
2.1 EST序列整理 | 第114页 |
2.2 EST序列比对 | 第114页 |
2.3 EST序列注释 | 第114页 |
2.4 文库EST序列的表达特征 | 第114-11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32页 |
3.1 SSH文库EST序列统计 | 第116-117页 |
3.2 百蕊草休眠期根及根颈芽差异表达基因文库同源分析 | 第117-129页 |
3.4 代谢通路相关EST分析 | 第129-130页 |
3.4 SSH文库部分EST序列表达特征 | 第130-132页 |
4 讨论 | 第132-135页 |
4.1 休眠期百蕊草根及根颈芽SSH文库信息的意义 | 第132页 |
4.2 百蕊草休眠芽特异表达基因特征 | 第132-133页 |
4.3 根和根颈芽SSH文库的比较 | 第133页 |
4.4 休眠期百蕊草的EST差异表达及环境适应 | 第133-135页 |
全文结论 | 第135-13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7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著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