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9-10页 |
二、“互联网+”与教育 | 第10-11页 |
三、移动学习模式的形成 | 第11页 |
四、教育类APP在教学中应用的普遍化 | 第11-12页 |
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 第12页 |
第二节 移动学习 | 第12-14页 |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 | 第12页 |
二、移动学习的特征 | 第12-13页 |
三、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第四节 Quizlet在教学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第五节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2页 |
第六节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章 Quizlet软件介绍 | 第23-31页 |
第一节 Quizlet软件概述 | 第23-31页 |
一、Quizlet软件来源及基本简介 | 第23-24页 |
二、Quizlet软件中各学习模式介绍 | 第24-31页 |
第三章 Quizlet在生物课后复习中应用的理论概述 | 第31-3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页 |
一、概念与术语 | 第31页 |
二、闪卡 | 第3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31-32页 |
二、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32-33页 |
三、合作学习理论 | 第33-34页 |
四、游戏教学理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案 | 第36-43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一、文献法 | 第38页 |
二、实验法 | 第38-39页 |
三、访谈法 | 第39页 |
四、调查法 | 第39页 |
五、行动研究法 | 第39页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39-40页 |
第五节 研究路线 | 第40-42页 |
第六节 研究时间安排 | 第42-43页 |
第五章 Quizlet闪卡制作 | 第43-47页 |
第一节 Quizlet软件制作闪卡的操作流程 | 第43-46页 |
一、账号注册及班级创建 | 第43页 |
二、创建学习集 | 第43-46页 |
三、添加学习集 | 第46页 |
第二节 使用Quizlet制作闪卡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6-47页 |
第六章 Quizlet在生物课后复习中的设计与应用 | 第47-74页 |
第一节 实验设计思路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案例设计 | 第48-74页 |
一、案例1 | 第48-58页 |
二、案例2 | 第58-65页 |
三、案例3 | 第65-74页 |
第七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4-84页 |
第一节 实验后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第74-81页 |
一、问卷的设计 | 第74页 |
二、问卷的发放 | 第74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74-81页 |
第二节 实验后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 第81-84页 |
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 第82-83页 |
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 第83-8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第84-88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84-85页 |
一、学生对Quizle软件逐渐提升了认同感和使用兴趣 | 第84页 |
二、Quizlet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于概念的记忆 | 第84页 |
三、Quizlet可以提高学生成绩 | 第84页 |
四、Quizlet可成为辅助生物学习的工具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局限 | 第85-86页 |
一、软件设计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 第85页 |
二、学校网络的普及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 第85-86页 |
三、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Quizlet成败的主观因素 | 第86页 |
四、应用软件亟待开发 | 第86页 |
第三节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 | 第9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