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关于不同版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比较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相同部分内容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二)比较法 | 第15页 |
(三)归纳法 | 第15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发展历程和改革背景 | 第16-22页 |
一、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形成 | 第16-17页 |
(一)教学理念的贯彻 | 第16-17页 |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 第17页 |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 | 第17-19页 |
(一)《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形成 | 第17-18页 |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变化 | 第18-19页 |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改革背景 | 第19-22页 |
(一)顺应新课改,体现教师主体地位基础上的学生主导作用发挥 | 第19页 |
(二)适应社会变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 第19-21页 |
(三)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法治精神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七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教材比较 | 第22-35页 |
一、课程标准的比较 | 第22-26页 |
(一)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22-23页 |
(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23-24页 |
(三)人教版《思想品德》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比 | 第24-26页 |
二、核心理念的变化 | 第26-30页 |
(一)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 第26-27页 |
(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第27-28页 |
(三)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第28页 |
(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 第28-29页 |
(五)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 第29-30页 |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 | 第30-35页 |
(一)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 第30-32页 |
(二)心理健康内容比较 | 第32-33页 |
(三)法治教育内容比较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七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教材运用过程的比较 | 第35-49页 |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 第35-41页 |
(一)对相似知识点进行合并教学 | 第35-37页 |
(二)探究活动空间的拓宽 | 第37-39页 |
(三)联系生活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 第39-41页 |
二、核心内容的教学整合 | 第41-45页 |
(一)突出道德与法治现代理念 | 第41-43页 |
(二)突出道德法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程度 | 第43-45页 |
三、规范教学目标设计 | 第45-46页 |
(一)目标层次更加鲜明具体 | 第45页 |
(二)目标设计更加现实多样化 | 第45-46页 |
四、教学例证生活化 | 第46-49页 |
(一)筛选提炼紧贴生活的教学素材 | 第46-47页 |
(二)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与教材相结合 | 第47页 |
(三)增加时政热点教育与生活接轨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2页 |
一、七年级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特点 | 第49页 |
二、七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 | 第49-50页 |
三、七年级人教版《思想品德》与《道德与法治》教材比较总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