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路上支路口与相邻交叉口的最小距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交叉口间距 | 第12-13页 |
1.2.2 排队长度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支路口与相邻交叉口间距的交通影响分析 | 第18-28页 |
2.1 支路口与相邻交叉口间距定义 | 第18-23页 |
2.1.1 主干路交叉口分类 | 第18-21页 |
2.1.2 交叉口间距模式划分 | 第21-23页 |
2.2 交叉口间距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第23-27页 |
2.2.1 间距对交通运行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2 间距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支路口与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 第28-48页 |
3.1 交通调查 | 第28-30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28页 |
3.1.2 调查内容 | 第28页 |
3.1.3 调查方案 | 第28-30页 |
3.2 交通特性分析 | 第30-39页 |
3.2.1 交通流基本理论 | 第30-32页 |
3.2.2 交通量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3.2.3 速度特性分析 | 第34-36页 |
3.2.4 交通流量—速度模型参数关系分析 | 第36-39页 |
3.3 车头时距分析 | 第39-44页 |
3.3.1 交叉口和出入口匝道车头时距分析 | 第41-43页 |
3.3.2 支路口车头时距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最小间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3.4.1 城市道路功能 | 第44-46页 |
3.4.2 交叉口的车辆组成 | 第46-47页 |
3.4.3 交叉口信号配时 | 第47页 |
3.4.4 交叉口类型 | 第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支路口与交叉口排队现象和模型参数校正 | 第48-58页 |
4.1 主干路上支路口与交叉口排队现象 | 第48-51页 |
4.1.1 主干路交叉口的交通排队状态 | 第48-50页 |
4.1.2 主干路支路口的交通排队状态 | 第50页 |
4.1.3 快速路出入口匝道排队现象 | 第50-51页 |
4.2 排队长度影响因素研究 | 第51-52页 |
4.2.1 交通量和车道数 | 第51页 |
4.2.2 信号控制设置 | 第51-52页 |
4.2.3 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 第52页 |
4.2.4 其他原因 | 第52页 |
4.3 交通仿真软件选择 | 第52-53页 |
4.4 VISSIM参数校正 | 第53-57页 |
4.4.1 参数评价方法 | 第53页 |
4.4.2 VISSIM参数校正流程 | 第53-54页 |
4.4.3 主干路交叉口参数校正 | 第54-56页 |
4.4.4 主干路支路口参数校正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主干路支路口与交叉口排队长度模型研究 | 第58-87页 |
5.1 排队长度VISSIM仿真参数标定 | 第58-60页 |
5.1.1 道路几何参数 | 第58页 |
5.1.2 交通参数 | 第58-59页 |
5.1.3 检测器与评价设置 | 第59-60页 |
5.1.4 仿真参数设置 | 第60页 |
5.2 交叉口排队长度仿真与建模 | 第60-71页 |
5.2.1 排队长度与交通量Q的关系 | 第61-63页 |
5.2.2 排队长度与左转流量比q左的关系 | 第63-65页 |
5.2.3 排队长度与左转绿信比λ左的关系 | 第65-67页 |
5.2.4 排队长度与直行绿信比λ直的关系 | 第67-68页 |
5.2.5 排队长度与信号周期C的关系 | 第68-70页 |
5.2.6 交叉口排队长度模型 | 第70-71页 |
5.3 信号控制支路口排队模型 | 第71-84页 |
5.3.1 支路口主干路进口道排队长度仿真与建模 | 第72-79页 |
5.3.2 支路排队长度仿真与建模 | 第79-84页 |
5.4 无信号控制支路口排队模型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支路口与交叉口最小距离模型研究 | 第87-98页 |
6.1 车道变换长度模型 | 第87-88页 |
6.1.1 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 | 第87-88页 |
6.1.2 车道变换时横移行驶的距离 | 第88页 |
6.1.3 车辆横向移动的距离 | 第88页 |
6.2 信号控制支路与相邻交叉口的最小距离模型 | 第88-92页 |
6.2.1 支路位于交叉口上游的距离模型 | 第88-91页 |
6.2.2 支路位于交叉口下游的距离模型 | 第91-92页 |
6.3 无信号控制支路与相邻交叉口的最小距离模型 | 第92-93页 |
6.3.1 支路位于交叉口上游的距离模型 | 第92页 |
6.3.2 支路位于交叉口下游的距离模型 | 第92-93页 |
6.4 两相邻支路的最小距离模型 | 第93-94页 |
6.5 支路与快速路出入口匝道的最小距离模型 | 第94-96页 |
6.5.1 支路与下游快速入口匝道的最小距离模型 | 第94-95页 |
6.5.2 支路与上游快速出口匝道的最小距离模型 | 第95-9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5页 |
一、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5页 |
二、参加的项目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