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力图解决的问题 | 第16-19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南宋书院发展概况 | 第22-31页 |
第一节 量与质:南宋书院的进步姿态 | 第22-28页 |
一、量的发展 | 第22-23页 |
二、质的进步 | 第23-28页 |
第二节 促成南宋书院发展的原因 | 第28-31页 |
一、官学不修是造成南宋书院发展的直接原因 | 第28页 |
二、科举腐败 | 第28-29页 |
三、理学家复兴书院的活动和理学的发展与成熟 | 第29-30页 |
四、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南宋书院师生关系之基本形态——以朱门师生互动为例 | 第31-66页 |
第一节 以究学明理为中心形成教研结合的教学关系 | 第32-42页 |
一、养其端:指点治学门径 | 第32-34页 |
二、发其知:循循善诱,如切如磋 | 第34-37页 |
三、揉其偏:指正错误,指点迷津 | 第37-39页 |
四、克其私:治学与做人并重 | 第39-42页 |
第二节 以平等民主为原则发展亦师亦友的情感关系 | 第42-48页 |
一、情犹父兄,终生相随 | 第42-44页 |
二、亦师亦友,相交相知 | 第44-46页 |
三、书信往来,心系彼此 | 第46-48页 |
第三节 以相同的学术观、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志同道合的思想关系 | 第48-66页 |
一、卫护师道,传播理学 | 第49-57页 |
二、编修《礼书》,寄托理想 | 第57-66页 |
第三章 南宋书院良好师生关系之特点和成因 | 第66-81页 |
第一节 南宋书院良好师生关系之特点 | 第66-72页 |
一、教学关系: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 第66-68页 |
二、情感关系:亦师亦友,以爱相济 | 第68-69页 |
三、思想关系:志同道合,传道济民 | 第69-72页 |
第二节 南宋书院良好师生关系之成因 | 第72-81页 |
一、学术基础、制度保障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前提 | 第72-74页 |
二、师生交往突破课堂局限是师生关系良好的重要原因 | 第74-76页 |
三、相同的学术观、价值观是师生关系良好的根本原因 | 第76-78页 |
四、书院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催化剂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南宋书院师生关系之评价与启示 | 第81-92页 |
第一节 南宋书院师生关系之评价 | 第81-85页 |
一、对南宋人才培养的价值 | 第81-83页 |
二、对中国学术发展的价值 | 第83-85页 |
第二节 南宋书院师生关系之启示 | 第85-92页 |
一、当今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之问题 | 第85-87页 |
二、改善当今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之建议 | 第87-92页 |
余论:一点想说的话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