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多铁材料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1.3 多铁性及磁电耦合效应简介 | 第10-12页 |
1.4 单相多铁材料的分类 | 第12-14页 |
1.4.1 铋基钙钛矿结构材料 | 第13页 |
1.4.2 六角结构单相化合物 | 第13-14页 |
1.4.3 磁性电荷有序材料 | 第14页 |
1.4.4 方硼石型化合物 | 第14页 |
1.5 单相多铁材料BiFeO_3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5.1 BiFeO_3的结构与基本特性 | 第16-18页 |
1.5.2 BiFeO_3的掺杂改性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 绝热近似和Hartree-Fock近似 | 第24-27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7-28页 |
2.2.1 Thomas-Fermi模型 | 第27页 |
2.2.2 H-K定理 | 第27-28页 |
2.2.3 K-S方程 | 第28页 |
2.3 交换相关泛函 | 第28-30页 |
2.3.1 局域密度近似 | 第28-29页 |
2.3.2 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29-30页 |
2.4 本文采用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软件包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氟掺杂铁酸铋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研究 | 第31-43页 |
3.1 不同位置氟掺杂铁酸铋电子结构和磁性研究的影响 | 第31-38页 |
3.1.1 实验和理论研究背景 | 第31页 |
3.1.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31-33页 |
3.1.3 结果和讨论 | 第33-37页 |
3.1.4 小结 | 第37-38页 |
3.2 氟掺杂浓度对铁酸铋电子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 第38-43页 |
3.2.1 实验理论和研究背景 | 第38页 |
3.2.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38页 |
3.2.3 结果和讨论 | 第38-42页 |
3.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阴阳离子共掺杂铁酸铋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研究 | 第43-63页 |
4.1 F和Ca共掺杂铁酸铋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43-50页 |
4.1.1 实验和理论研究背景 | 第43页 |
4.1.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43-44页 |
4.1.3 结果和讨论 | 第44-49页 |
4.1.4 小结 | 第49-50页 |
4.2 F和La共掺杂铁酸铋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50-57页 |
4.2.1 实验和理论研究背景 | 第50页 |
4.2.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50-51页 |
4.2.3 结果和讨论 | 第51-56页 |
4.2.4 小结 | 第56-57页 |
4.3 F和Co共掺杂铁酸铋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57-63页 |
4.3.1 实验和理论研究背景 | 第57页 |
4.3.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57-58页 |
4.3.3 结果和讨论 | 第58-62页 |
4.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不同反转度尖晶石型铁酸锌电子结构和电子能量损失谱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63-69页 |
5.1 实验理论和研究背景 | 第63-64页 |
5.2 计算细节 | 第64-6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5.4 结论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