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及油页岩地下气化论文--地下气化理论论文

煤地下气化灰层中气体传质和反应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符号说明第19-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3页
    1.1 研究背景第21-23页
    1.2 煤地下气化技术简介第23-30页
        1.2.1 化学反应第23-24页
        1.2.2 三区理论第24页
        1.2.3 工艺特点对比第24-28页
        1.2.4 发展沿革第28-30页
    1.3 气固性质第30-32页
        1.3.1 气化剂第30-32页
        1.3.2 煤的性质第32页
    1.4 模拟研究第32-37页
        1.4.1 物理模型第33-35页
        1.4.2 CFD模型第35-37页
    1.5 灰的影响再思考第37-41页
        1.5.1 缩核模型第38-39页
        1.5.2 灰内反应第39-40页
        1.5.3 灰内传质第40-41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41-43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模拟方法第43-51页
    2.1 原料制备第43-44页
    2.2 实验方案第44-47页
        2.2.1 一维单向气化第44页
        2.2.2 成型方法第44-46页
        2.2.3 实验装置第46-47页
    2.3 表征方法第47-48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7页
        2.3.2 X射线衍射第47-48页
        2.3.3 光学显微镜第48页
        2.3.4 压汞法第48页
        2.3.5 密度分析第48页
    2.4 模拟方法及设定第48-51页
        2.4.1 CFD模拟方法第48-49页
        2.4.2 拟定态假设第49-51页
第三章 灰层中合成气燃烧的模拟研究第51-69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灰层中气体分布模拟第51-57页
        3.2.1 传统气固传质理论第51-53页
        3.2.2 CFD模拟设定第53-55页
        3.2.3 灰的分布第55-57页
    3.3 合成气燃烧的普遍性第57-63页
        3.3.1 不同灰层厚度第57-61页
        3.3.2 不同反应温度第61-62页
        3.3.3 不同孔隙率第62-63页
    3.4 气化剂组成影响第63-68页
        3.4.1 O_2/CO_2混合气化第63-66页
        3.4.2 O_2/H_2O混合气化第66-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灰层中合成气燃烧的实验研究第69-87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实验部分第69-70页
    4.3 合成气燃烧证据第70-78页
        4.3.1 灰层形貌第70-71页
        4.3.2 灰熔融现象第71-75页
        4.3.3 无机物分析第75-78页
    4.4 产物分布第78-84页
        4.4.1 产物分析方法第78-79页
        4.4.2 灰层厚度推导第79-80页
        4.4.3 产物分布第80-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五章 灰层中气体有效扩散系数的研究第87-121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灰层中有效扩散系数的推导第88-91页
    5.3 实验部分第91-9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92-119页
        5.4.1 灰层宏观形态第92-94页
        5.4.2 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第94-97页
        5.4.3 阻力分析第97-102页
        5.4.4 灰层分析第102-104页
        5.4.5 有效扩散系数的估算第104-108页
        5.4.6 CO_2气化第108-112页
        5.4.7 几种估算方法对比第112-114页
        5.4.8 灰含量影响第114-116页
        5.4.9 灰熔融影响第116-119页
    5.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六章 渗滤通道局部模拟第121-133页
    6.1 引言第121页
    6.2 模型设定第121-124页
        6.2.1 控制方程及模型第121-123页
        6.2.2 网格及求解设定第123-12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1页
        6.3.1 不同扩散系数设定区别第124-127页
        6.3.2 灰层厚度影响第127-128页
        6.3.3 流速影响第128-131页
    6.4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7页
    7.1 论文总结第133-134页
    7.2 本论文创新点第134页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第134-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3页
附录第143-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5-157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57-158页
附表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γ-谷氨酰转肽酶响应电荷反转聚合物的设计与高效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构建
下一篇:新疆喀拉通克晚古生代镁铁质岩体铜镍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