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新疆喀拉通克晚古生代镁铁质岩体铜镍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3-22页
        1.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时空分布第13-14页
        1.2.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8-19页
        1.2.4 喀拉通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第19-22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1 研究目标第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 主要工作量第23-24页
    1.5 创新点与特色第24-25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5-34页
    2.1 大地构造位置第25-26页
    2.2 区域地层和构造第26-29页
        2.2.1 地层第26-28页
        2.2.2 区域断层与褶皱构造第28页
        2.2.3 蛇绿混杂岩带第28-29页
    2.3 岩浆岩及区域分布第29-32页
        2.3.1 火山岩第29页
        2.3.2 侵入岩第29-32页
    2.4 变质作用第32页
    2.5 区域金属矿产第32-34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34-47页
    3.1 矿区地质概况第34-35页
    3.2 岩体地质特征第35-37页
    3.3 岩相学特征第37-40页
    3.4 矿体形态与产状第40-44页
    3.5 矿相学特征第44-45页
    3.6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岩体年代学研究第47-52页
    4.1 采样位置和分析方法第47-48页
    4.2 锆石SHRIMPU-Pb年龄第48-52页
第五章 岩石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第52-94页
    5.1 主要造岩矿物成分第52-62页
        5.1.1 测试方法第52页
        5.1.2 早二叠世岩体造岩矿物成分第52-56页
        5.1.3 晚石炭世岩体造岩矿物成分第56-62页
    5.2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第62-69页
        5.2.1 测试方法第62页
        5.2.2 早二叠世岩体主微量元素组成第62-64页
        5.2.3 晚石炭世岩体主微量元素组成第64-69页
    5.3 全岩及磷灰石Sr-Nd同位素特征第69-74页
        5.3.1 测试方法第69页
        5.3.2 早二叠世岩体Sr-Nd同位素特征第69-71页
        5.3.3 晚石炭世岩体Sr-Nd同位素特征第71-74页
    5.4 锆石Lu-Hf和O同位素特征第74-81页
        5.4.1 测试方法第74页
        5.4.2 早二叠世岩体锆石Hf-O同位素特征第74-75页
        5.4.3 晚石炭世岩体锆石Hf-O同位素特征第75-81页
    5.5 硫化物种类与成分第81-86页
    5.6 硫化物S同位素第86-89页
    5.7 矿石Cu、Ni和PGE元素特征第89-93页
    5.8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喀拉通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第94-106页
    6.1 岩浆硫饱和的控制因素第94-99页
        6.1.1 分离结晶作用第94-96页
        6.1.2 地壳混染作用第96-97页
        6.1.3 地壳硫的加入第97-99页
    6.2 硫化物中亲铜元素的富集过程第99-101页
    6.3 成矿过程第101-104页
        6.3.1 铂族元素含量对岩浆深部硫化物熔离的指示意义第101-103页
        6.3.2 含矿岩浆运移的地质过程第103-104页
    6.4 小结第104-106页
第七章 镁铁质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06-115页
    7.1 不同时代镁铁质岩体的岩浆源区第107-111页
        7.1.1 晚石炭世岩体的岩浆源区特征第107-110页
        7.1.2 早二叠世岩体的岩浆源区特征第110-111页
    7.2 不同时代镁铁质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11-115页
第八章 矿区找矿前景探讨第115-120页
    8.1 晚石炭世岩体成矿潜力评价第115-119页
    8.2 早二叠世岩体深部找矿前景第119-120页
结论第120-122页
    一、主要成果第120-121页
    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9页
附录 分析测试标样测试值与参考值第139-14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地下气化灰层中气体传质和反应的研究
下一篇:NiCo(CrTiV,FeAlCu)系高熵合金及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