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2-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1页 |
1.1 纳米药物用于癌症治疗 | 第22-25页 |
1.1.1 癌症临床治疗手段及其瓶颈 | 第22-23页 |
1.1.2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 | 第23-25页 |
1.2 纳米药物体内运输过程及瓶颈 | 第25-29页 |
1.2.1 纳米药物体内输送过程 | 第25-28页 |
1.2.2 纳米药物输送瓶颈 | 第28-29页 |
1.3 肿瘤渗透 | 第29-44页 |
1.3.1 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难以渗透原因 | 第29-30页 |
1.3.2 纳米药物肿瘤渗透机理 | 第30-34页 |
1.3.3 促进纳米药物肿瘤渗透方法 | 第34-44页 |
1.4 γ-谷氨酰转肽酶肿瘤学意义及其应用 | 第44-49页 |
1.4.1 γ-谷氨酰转肤酶概述及其肿瘤学意义 | 第44-47页 |
1.4.2 γ-谷氨酰转肽酶响应型荧光探针 | 第47-49页 |
1.5 课题提出 | 第49-51页 |
第二章 酶响应电荷反转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第51-70页 |
2.1 引言 | 第51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1-53页 |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51-5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3-60页 |
2.3.1 GAEA单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53-56页 |
2.3.2 MMA-CPT的合成 | 第56-57页 |
2.3.3 PGA(B)EA-CPT的合成 | 第57-58页 |
2.3.4 PEG-SS-CPT的合成 | 第58-59页 |
2.3.5 核磁比较GGT对GAEA、GABEA以及GSH的水解速率 | 第59页 |
2.3.6 HPLC验证GGT对GABEA的水解 | 第59页 |
2.3.7 GGT催化下的电荷反转实验 | 第59-6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2.4.1 GAEA,GABEA和MMA-CPT单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60-62页 |
2.4.2 核磁检测GGT对GAEA、GABEA以及GSH的水解速率 | 第62-64页 |
2.4.3 HPLC验证GGT对GABEA的水解 | 第64页 |
2.4.4 PGA(B)EA_m-CPT_n的合成和表征 | 第64-66页 |
2.4.5 PGABEA_(18)-CPT_2和PGABEA_(18)-CPT_5的粒径分布 | 第66-67页 |
2.4.6 GGT催化下的电荷反转实验 | 第67-6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PGABEA-CPT的细胞水平生物学评价 | 第70-87页 |
3.1 引言 | 第70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0-73页 |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70-7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2页 |
3.2.3 细胞系 | 第72-7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3-77页 |
3.3.1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不同细胞系GGT的表达水平 | 第73页 |
3.3.2 PGA(B)EA-CPT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73-74页 |
3.3.3 GGT抑制剂GGsTop~(TM)对PGA(B)EA-CPT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74页 |
3.3.4 PGA(B)EA-CPT的荧光标记 | 第74页 |
3.3.5 PGA(B)EA~(Cy5)-CPT在不同细胞系上的内吞比较 | 第74-75页 |
3.3.6 GGT预处理对PGA(B)EA-CPT内吞速率的影响 | 第75页 |
3.3.7 GGsTopTM对PGA(B)EA-CPT细胞内吞的影响 | 第75-76页 |
3.3.8 流式细胞仪检测PGA(B)EACy5-CPT的入胞速率 | 第76页 |
3.3.9 激光共聚焦观察PGABEACy5-CPT的亚细胞分布 | 第76页 |
3.3.10 小分子内吞抑制剂对PGABEACy5-CPT的内吞影响 | 第76-7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7-86页 |
3.4.1 不同细胞系中GGT的表达情况 | 第77页 |
3.4.2 PGA(B)EA-CPT对不同细胞系的毒性实验 | 第77-78页 |
3.4.3 GGT抑制剂GGsTop~(TM)对PGA(B)EA-CPT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3.4.4 PGA(B)EA~(Cy5)-CPT在不同细胞系上的内吞速率比较 | 第79-81页 |
3.4.5 GGT预处理对PGA(B)EA~(Cy5)-CPT内吞速率的影响 | 第81-83页 |
3.4.6 GGsTop~(TM)对PGABEA~(Cy5)-CPT内吞的影响 | 第83-84页 |
3.4.7 PGABEA~(Cy5)-CPT的亚细胞分布 | 第84-85页 |
3.4.8 小分子内吞抑制剂对PGABEA~(Cy5)-CPT内吞的抑制情况 | 第85-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PGABEA-CPT的体内生物学评价 | 第87-102页 |
4.1 引言 | 第87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7-89页 |
4.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87-8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8-89页 |
4.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 第8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9-92页 |
4.3.1 PGABEA-CPT的血浆清除和血液稳定性 | 第89-91页 |
4.3.2 PGABEA-CPT对小鼠血生化的影响 | 第91页 |
4.3.3 PGABEA-CPT的组织分布实验 | 第91-92页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92-101页 |
4.4.1 PGABEA-CPT的血浆清除和血液稳定性 | 第92-95页 |
4.4.2 PGABEA-CPT的体内分布 | 第95-98页 |
4.4.3 PGABEA-CPT的活体成像 | 第98页 |
4.4.4 PGABEA-CPT对肾脏和肝脏器官的毒性检测 | 第98-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PGABEA-CPT在体内外肿瘤模型中的渗透行为 | 第102-120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02-104页 |
5.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02-103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03页 |
5.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 第103-10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4-107页 |
5.3.1 HepG2肿瘤球的制备 | 第104页 |
5.3.2 PGABEA~(Cy5)-CPT和PGAEA~(RhoB)-CPT在肿瘤球中的渗透比较 | 第104-105页 |
5.3.3 小分子内吞抑制剂对PGABEA~(Cy5)-CPT肿瘤球渗透的影响 | 第105页 |
5.3.4 PGA(B)EA~(Cy5)-CPT外排实验 | 第105页 |
5.3.5 PGA(B)EA~(Cy5)-CPT跨细胞传递实验 | 第105页 |
5.3.6 细胞胞吐抑制剂对PGABEA~(Cy5)-CPT肿瘤球渗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7 冷冻切片观察PGA(B)EA-CPT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 第106页 |
5.3.8 瘤内注射PGA(B)EA-CPT并比较两者在肿瘤组织的渗透 | 第106页 |
5.3.9 激光共聚焦实时观察PGA(B)EA~(Cy5)-CPT在肿瘤组织的渗透 | 第106-107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07-117页 |
5.4.1 PGABEA~(Cy5)-CPT和PGAEA~(RhoB)-CPT在肿瘤球中的渗透情况 | 第107-108页 |
5.4.2 内吞抑制剂对PGABEACy5-CPT肿瘤球渗透速率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4.3 PGA(B)EA~(Cy5)-CPT的细胞外排情况 | 第109页 |
5.4.4 PGA(B)EA~(Cy5)-CPT跨细胞传递实验 | 第109-110页 |
5.4.5 外排抑制剂对PGABEA~(Cy5)-CPT肿瘤球渗透速率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4.6 PGABEA-CPT在肿瘤组织的渗透 | 第112-11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六章 PGABEA-CPT的体内抑瘤活性研究 | 第120-141页 |
6.1 引言 | 第120页 |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20-122页 |
6.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20-121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21-122页 |
6.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 第122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22-126页 |
6.3.1 HepG2腹腔瘤抑瘤实验 | 第122-123页 |
6.3.2 HepG2皮下小肿瘤模型抑瘤实验 | 第123页 |
6.3.3 HepG2皮下大肿瘤模型抑瘤实验 | 第123页 |
6.3.4 BxPC-3原位瘤抑瘤实验 | 第123-125页 |
6.3.5 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 第125-126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126-140页 |
6.4.1 HepG2腹腔瘤抑瘤实验 | 第126-129页 |
6.4.2 HepG2皮下瘤小肿瘤抑瘤实验 | 第129-133页 |
6.4.3 HepG皮下瘤大肿瘤抑瘤实验 | 第133-136页 |
6.4.4 胰腺癌原位抑瘤实验 | 第136-139页 |
6.4.5 HepG2皮下瘤和BxPC-3原位瘤中GGT的表达 | 第139-14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PGABEMA-PHEMASN38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41-155页 |
7.1 引言 | 第141页 |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41-144页 |
7.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41-142页 |
7.2.2 实验仪器 | 第142-143页 |
7.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 第143-144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144-147页 |
7.3.1 GGT响应嵌段聚合物PGABEMA-PHEMASN38的合成 | 第144-145页 |
7.3.2 PGABEMA-PHEMASN38纳米胶束制备 | 第145-146页 |
7.3.3 PGABEMA-PHEMASN38纳米胶束尺寸分布 | 第146页 |
7.3.4 PGABEMA-PHEMASN38纳米胶束细胞毒性实验 | 第146页 |
7.3.5 PEG-PHEMASN38和PGABEMA-PHEMASN38的内吞情况 | 第146-147页 |
7.3.6 PGABEMA-PHEMASN38的体内抑瘤活性 | 第147页 |
7.4 结果和讨论 | 第147-154页 |
7.4.1 GABEMA单体核磁表征 | 第147-148页 |
7.4.2 PGABEMA-PHEMASN38的GPC表征 | 第148-149页 |
7.4.3 PGABEMA-PHEMASN38纳米胶束粒径 | 第149-150页 |
7.4.4 PGABEMA-PHEMASN38细胞毒性 | 第150页 |
7.4.5 PGABEMA-PHEMASN38细胞内吞情况 | 第150-151页 |
7.4.6 PGABEMA-PHEMASN38的血浆清除 | 第151-152页 |
7.4.7 PGABEMA-PHEMASN38体内抑瘤活性 | 第152-15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八章 GGT催化电荷反转聚合物在基因输送中的应用 | 第155-174页 |
8.1 引言 | 第155-156页 |
8.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56-159页 |
8.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56-157页 |
8.2.2 实验仪器 | 第157-158页 |
8.2.3 细胞系 | 第158页 |
8.2.4 工作溶液 | 第158-159页 |
8.3 实验方法 | 第159-163页 |
8.3.1 GGT响应单体合成 | 第159-160页 |
8.3.2 PDEAEA合成 | 第160页 |
8.3.3 G-PDEAEA合成 | 第160-161页 |
8.3.4 质粒的扩增和提取 | 第161页 |
8.3.5 荧光标记G-PDEAEA(G-PDEAEA~(FITC))的合成 | 第161页 |
8.3.6 GGT催化下G-PDEAEA的电荷反转特性 | 第161-162页 |
8.3.7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162页 |
8.3.8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势 | 第162页 |
8.3.9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凝胶阻滞电泳实验 | 第162页 |
8.3.10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体外细胞转染 | 第162-163页 |
8.3.11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抗蛋白吸附实验 | 第163页 |
8.3.12 G-PDEAEA/~(Cy5)DNA纳米复合物的亚细胞分布 | 第163页 |
8.4 结果和讨论 | 第163-173页 |
8.4.1 GGT响应单体及其中间产物的核磁表征 | 第163-165页 |
8.4.2 G-PDEAEA的核磁表征 | 第165-166页 |
8.4.3 G-PDEAEA在GGT催化下的电荷反转性能 | 第166页 |
8.4.4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和电势 | 第166-167页 |
8.4.5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凝胶阻滞实验 | 第167-168页 |
8.4.6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体外细胞转染 | 第168-170页 |
8.4.7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在不同血清浓度下的转染 | 第170页 |
8.4.8 G-PDEAEA/DNA在高血清浓度下的内吞情况 | 第170-171页 |
8.4.9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抗蛋白吸附特性 | 第171-172页 |
8.4.10 G-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亚细胞分布 | 第172-173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九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74-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8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