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可诉性标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纠纷可诉性概述 | 第12-16页 |
第一节 纠纷可诉性的概念 | 第12-14页 |
一、纠纷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纠纷可诉性的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纠纷可诉性与相似概念的辨析 | 第14-16页 |
一、纠纷可诉性与法的可诉性 | 第14页 |
二、纠纷可诉性与权利可诉性 | 第14页 |
三、纠纷可诉性与民事诉讼要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纠纷可诉性的国内外现状考察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纠纷可诉性问题的国内现状 | 第16-18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16页 |
二、司法现状 | 第16-17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纠纷可诉性问题的国外现状 | 第18-24页 |
一、英美法系纠纷可诉性考察 | 第18-19页 |
二、大陆法系纠纷可诉性考察 | 第19-21页 |
三、两大法系纠纷可诉性比较与启示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诉权理论对纠纷可诉性的影响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诉权理论评析 | 第24-28页 |
一、私法诉权说 | 第25-26页 |
二、公法诉权说 | 第26-27页 |
三、二元诉权说 | 第27-28页 |
四、人权诉权说 | 第28页 |
第二节 诉权理论对纠纷可诉性提出的要求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诉权理论边界的模糊性和局限性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民事纠纷可诉性标准的确立 | 第32-44页 |
第一节 纠纷可诉性的本质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纠纷可诉性标准确定的原则 | 第33-37页 |
一、稳健扩大纠纷可诉范围 | 第33-34页 |
二、谨慎把握自由裁量权力 | 第34-37页 |
第三节 纠纷的主体 | 第37-40页 |
一、明确的当事人 | 第37-38页 |
二、当事人适格 | 第38-39页 |
三、具备当事人能力 | 第39-40页 |
第四节 纠纷的客体 | 第40-41页 |
一、诉讼请求具体明确 | 第40页 |
二、属于民事诉讼受理范围 | 第40-41页 |
第五节 诉的利益 | 第41-42页 |
一、确认之诉中诉的利益 | 第41-42页 |
二、给付之诉中诉的利益 | 第42页 |
三、形成之诉中诉的利益 | 第42页 |
第六节 既判力约束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民事纠纷可诉性标准在立法和司法中的应用 | 第44-52页 |
第一节 民事纠纷可诉性标准在立法中的应用 | 第44-47页 |
一、区分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 | 第44-45页 |
二、引入诉的利益标准 | 第45页 |
三、明确设立负面清单 | 第45-46页 |
四、立法保障新型权利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民事纠纷可诉性标准在司法中的应用 | 第47-52页 |
一、立案条件标准化 | 第47-48页 |
二、民事诉状格式化 | 第48页 |
三、强化立案法官释明权 | 第48-50页 |
四、保障当事人参与立案审查环节 | 第50页 |
五、完善立案监督机制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