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研究--以嘉凯城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1.5.1 本文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本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2.1 公允价值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估值技术的规定 | 第18页 |
2.1.3 公允价值层级 | 第18-19页 |
2.1.4 公允价值的披露 | 第19页 |
2.2 投资性房地产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2.1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 第20页 |
2.2.3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 第20页 |
2.2.4 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 第20页 |
2.2.5 投资性房地产的披露 | 第20-21页 |
2.3 投资性房地产两种计量模式比较分析 | 第21-25页 |
2.3.1 两种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比较 | 第21-22页 |
2.3.2 两种计量模式优缺点比较分析 | 第22-25页 |
2.4 两种计量模式的企业税负分析 | 第25-27页 |
2.4.1 房产税分析 | 第25-26页 |
2.4.2 土地增值税分析 | 第26页 |
2.4.3 企业所得税核算分析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现状及分析 | 第28-37页 |
3.1 总体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3.2 房地产业具体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3.2.1 应用数量 | 第29-31页 |
3.2.2 披露情况 | 第31-32页 |
3.2.3 所占比例 | 第32-33页 |
3.3 公允价值应用较少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3.3.1 房地产市场方面 | 第33页 |
3.3.2 相关会计准则方面 | 第33-35页 |
3.3.3 企业内部方面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嘉凯城案例分析 | 第37-48页 |
4.1 嘉凯城情况介绍 | 第37-40页 |
4.1.1 嘉凯城背景介绍 | 第37页 |
4.1.2 嘉凯城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状况介绍 | 第37-40页 |
4.2 不同模式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 | 第40-44页 |
4.2.1 不同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2 不同模式对利润表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3 不同模式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嘉凯城公允价值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44-47页 |
4.3.1 计量模式变更日确定的问题及分析 | 第44-45页 |
4.3.2 估值技术的选择问题及分析 | 第45-46页 |
4.3.3 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的建议 | 第48-53页 |
5.1 完善房地产交易系统,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第48-49页 |
5.2 调整相关会计准则,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作用 | 第49-50页 |
5.3 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其职业能力 | 第50-51页 |
5.4 加强监管,确保公允价值的正确运用 | 第51-5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3-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创新点 | 第5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