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互通式交叉匝道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匝道连续出入口形式及影响因素第18-28页
    2.1 匝道形式的分类第18-22页
        2.1.1 主线-匝道出入口形式分类第18-19页
        2.1.2 主线-匝道连续出入口形式分类第19-20页
        2.1.3 匝道-匝道连续出入口形式分类第20-22页
    2.2 影响因素第22-26页
        2.2.1 道路几何条件与行车安全第22-24页
        2.2.2 匝道交通流条件与行车安全第24-25页
        2.2.3 驾驶员因素与行车安全第25-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匝道同侧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的研究第28-54页
    3.1 标志设置位置与匝道连续出口的关系第28-30页
        3.1.1 标志设置位置组成第28-30页
        3.1.2 标志设置位置第30页
    3.2 匝道同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第30-36页
        3.2.1 单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的组成第31-32页
        3.2.2 单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推荐值第32页
        3.2.3 双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的组成第32-36页
        3.2.4 双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推荐值第36页
    3.3 匝道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第36-41页
        3.3.1 单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的组成第37-39页
        3.3.2 单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第39页
        3.3.3 双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的组成第39-41页
        3.3.4 双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第41页
    3.4 匝道同侧连续入、出口最小间距第41-49页
        3.4.1 匝道同侧连续入、出口最小间距的组成第42-48页
        3.4.2 匝道同侧连续入、出口最小间距推荐值第48-49页
    3.5 匝道同侧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第49-51页
        3.5.1 单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的组成第49-50页
        3.5.2 单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第50页
        3.5.3 双车道主匝道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的组成第50-51页
        3.5.4 双车道主匝道同侧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第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四章 匝道异侧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的研究第54-68页
    4.1 标志设置位置与连续出口最小间距的关系第54-55页
    4.2 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出最小间距第55-58页
        4.2.1 单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出最小间距的组成第56-57页
        4.2.2 单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出最小间距推荐值第57页
        4.2.3 双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出最小间距的组成第57页
        4.2.4 双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出最小间距推荐值第57-58页
    4.3 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出最小间距第58-60页
        4.3.1 单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出最小间距的组成第58-59页
        4.3.2 单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出最小间距推荐值第59页
        4.3.3 双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出最小间距的组成第59-60页
        4.3.4 双车道主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出最小间距推荐值第60页
    4.4 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入最小间距第60-63页
        4.4.1 单车道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入最小间距的组成第61-62页
        4.4.2 单车道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入最小间距推荐值第62页
        4.4.3 双车道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入最小间距的组成第62-63页
        4.4.4 双车道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入最小间距推荐值第63页
    4.5 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入最小间距第63-66页
        4.5.1 单车道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入最小间距的组成第64-65页
        4.5.2 单车道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入最小间距推荐值第65页
        4.5.3 双车道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入最小间距的组成第65页
        4.5.4 双车道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入最小间距推荐值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基于VISSIM匝道连续出入口组合最小间距仿真第68-88页
    5.1 仿真模拟步骤第68页
    5.2 VISSIM仿真设置第68-70页
        5.2.1 仿真参数设置第68-69页
        5.2.2 仿真评价参数第69-70页
    5.3 仿真模拟第70-86页
        5.3.1 匝道同侧连续出口最小间距仿真第70-72页
        5.3.2 匝道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仿真第72-74页
        5.3.3 匝道同侧连续入、出口最小间距仿真第74-76页
        5.3.4 匝道同侧连续出、入口最小间距仿真第76-78页
        5.3.5 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又出最小间距仿真第78-80页
        5.3.6 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出最小间距仿真第80-82页
        5.3.7 匝道异侧先左出后右入最小间距仿真第82-84页
        5.3.8 匝道异侧先右出后左入最小间距仿真第84-86页
    5.4 本章小节第86-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88页
    6.2 下一步需研究的问题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流动特性
下一篇:沥青路面加铺热阻树脂超薄磨耗层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