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观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的呼唤 | 第10页 |
二、现实的需要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友善观的理论溯源 | 第19-39页 |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19-24页 |
一、儒家“仁爱”思想 | 第19-22页 |
二、墨家的“兼爱”思想 | 第22-23页 |
三、佛教的“普渡众生”思想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外国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24-30页 |
一、古希腊时期的友爱论 | 第25-26页 |
二、基督教的博爱论 | 第26-28页 |
三、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友善思想 | 第28-3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的友善思想 | 第30-3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现实的友善思想 | 第30-32页 |
二、毛泽东以“友爱互助”为核心的友善思想 | 第32-34页 |
三、邓小平“义利观”指导下的友善思想 | 第34-35页 |
四、十四大以来友善观的发展推进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友善观对国、内外友善思想的扬弃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友善观的内涵、本质及其意义 | 第39-55页 |
第一节 友善观的内涵 | 第39-44页 |
一、自我友善:与己为善,修身养性 | 第39-41页 |
二、人际友善:与人友善,关系和睦 | 第41-42页 |
三、国家友善:求同存异,友好合作 | 第42-43页 |
四、生态友善:尊重自然,和谐共处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友善观的本质 | 第44-47页 |
一、集体主义的道德追求 | 第44-45页 |
二、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 | 第45-46页 |
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利他主义的价值诉求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友善观的现实意义 | 第47-55页 |
一、实现个体健康发展的应然选择 | 第48-49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 第49-51页 |
三、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 | 第51-52页 |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培育与践行友善观的阻碍因素 | 第55-65页 |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式微 | 第55-57页 |
一、重知轻德的误区 | 第55-56页 |
二、榜样示范教育的扭曲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文化价值观的混乱 | 第57-60页 |
一、落后传统观念的羁绊 | 第57-58页 |
二、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 | 第58-59页 |
三、媒介文化的负面效应 | 第59-60页 |
第三节 社会机制的缺陷与不足 | 第60-65页 |
一、惩恶扬善的保障机制薄弱 | 第61-62页 |
二、市场机制导致人性趋利化 | 第62-63页 |
三、机制设置不公正造成利益失衡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培育与践行友善观的路径思考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培育个体的友善道德 | 第65-68页 |
一、突出学校友善教育的主导作用 | 第65-66页 |
二、重视家庭友善教育的基础作用 | 第66-67页 |
三、注重社区友善教育的渗透作用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在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中弘扬友善精神 | 第68-71页 |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 | 第68-69页 |
二、加强先进榜样示范的引导作用 | 第69-70页 |
三、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在社会机制的完善中保障友善行为生成 | 第71-74页 |
一、健全惩恶扬善的法律奖惩机制 | 第71-73页 |
二、完善公正平等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73-74页 |
第四节 在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中发展友善理念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