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甘肃主要森林类型固碳动态、潜力及影响机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引言第18-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森林碳储量研究概述第19-25页
        1.2.1 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第19-21页
        1.2.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第21-22页
        1.2.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第22-24页
        1.2.4 森林碳储量的预测第24-2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1.4 研究内容第26-28页
        1.4.1 甘肃省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第26-27页
        1.4.2 甘肃省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地上、地下碳分配第27页
        1.4.3 甘肃省主要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与影响因子关系第27页
        1.4.4 甘肃省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固碳特征差异第27页
        1.4.5 甘肃省主要森林类型植被未来碳储量第27-28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8-3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8-30页
        2.1.1 地理位置第28页
        2.1.2 地形特征第28页
        2.1.3 气候特征第28页
        2.1.4 土壤特征第28-29页
        2.1.5 植被特征第29页
        2.1.6 森林资源特征第29-30页
    2.2 研究方法第30-35页
        2.2.1 标准地建立第30-31页
        2.2.2 样地调查及样品采集第31-32页
        2.2.3 碳含量测定第32-33页
        2.2.4 生物量测算第33-34页
        2.2.5 碳密度计算第34-35页
        2.2.6 气象数据获取第35页
    2.3 技术路线第35-38页
第3章 甘肃主要森林类型固碳潜力和速率第38-52页
    3.1 研究方法第39-41页
        3.1.1 林分概况第39-41页
        3.1.2 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计算第41页
        3.1.3 数据处理第41页
    3.2 结果分析第41-47页
        3.2.1 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第41-45页
        3.2.2 主要森林类型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第45-47页
    3.3 讨论第47-50页
        3.3.1 主要森林类型固碳现状第47-48页
        3.3.2 主要森林类型固碳潜力和速率第48-50页
    3.4 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甘肃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地上、地下碳分配第52-62页
    4.1 研究方法第52页
    4.2 结果分析第52-58页
        4.2.1 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地下/地上碳密度分配比例统计第52-53页
        4.2.2 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的地下碳密度与其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第53-55页
        4.2.3 林分因素对乔木层地下/地上碳密度分配比例的影响第55-56页
        4.2.4 气候因素对乔木层地下/地上碳密度分配比例的影响第56-58页
    4.3 讨论第58-59页
    4.4 小结第59-62页
第5章 甘肃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固碳差异第62-72页
    5.1 研究方法第63页
        5.1.1 样地概况第63页
        5.1.2 数据分析第63页
    5.2 结果分析第63-68页
        5.2.1 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碳密度第63-64页
        5.2.2 枯落物、细根和枯死木碳密度第64-66页
        5.2.3 土壤碳密度第66-67页
        5.2.4 生态系统碳密度第67-68页
    5.3 讨论第68-70页
        5.3.1 生物量碳密度第68-69页
        5.3.2 土壤碳密度第69-70页
    5.4 小结第70-72页
第6章 甘肃主要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影响因子第72-82页
    6.1 研究方法第72-73页
    6.2 结果分析第73-78页
        6.2.1 云杉、冷杉和栎类天然林植被碳密度影响因子第73-75页
        6.2.2 刺槐、落叶松、杨树和油松人工林植被碳密度影响因子第75-78页
    6.3 讨论第78-80页
        6.3.1 林龄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第78页
        6.3.2 降水量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第78-79页
        6.3.3 温度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第79页
        6.3.4 海拔因素第79页
        6.3.5 地形因素第79-80页
        6.3.6 其它因素第80页
    6.4 小结第80-82页
第7章 甘肃主要森林类型植被未来碳储量第82-92页
    7.1 研究方法第82-84页
        7.1.1 样地调查及植被碳密度计算第82-83页
        7.1.2 当前林分未来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第83页
        7.1.3 未来新造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第83-84页
    7.2 结果分析第84-88页
        7.2.1 主要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林龄拟合曲线第84-85页
        7.2.2 主要森林类型未来新造林面积第85页
        7.2.3 主要森林类型未来碳密度和碳储量第85-88页
    7.3 讨论第88-89页
        7.3.1 主要森林类型未来植被固碳水平分析第88-89页
        7.3.2 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第89页
    7.4 小结第89-92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6页
    8.1 主要结论第92-94页
    8.2 研究创新性第94页
    8.3 问题及展望第94-96页
        8.3.1 存在的问题第94页
        8.3.2 研究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
下一篇:貂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与宿主hnRNP H1抑制流感病毒复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