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1页 |
1.2.1 气候变化研究 | 第18-19页 |
1.2.2 物种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 第19-21页 |
1.2.3 物种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21-23页 |
1.2.4 物种分布模型 | 第23-25页 |
1.2.5 MAXENT模型 | 第25-28页 |
1.2.6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研究 | 第28-3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4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3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2.1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现状分布 | 第33页 |
2.2.2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潜在分布 | 第33-34页 |
2.2.3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未来分布 | 第3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4-40页 |
2.3.1 物种选择原则 | 第34页 |
2.3.2 数据获取 | 第34-39页 |
2.3.3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3章 不同树种的特性及现状分布 | 第40-50页 |
3.1 生物学特性 | 第40-43页 |
3.2 生态与经济价值 | 第43-46页 |
3.3 分布现状 | 第46-50页 |
第4章 不同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 第50-9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8页 |
4.1.1 物种分布及气候数据的获取 | 第50-51页 |
4.1.2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51-54页 |
4.1.3 模型性能的评价 | 第54-55页 |
4.1.4 重要气候因子及响应曲线 | 第55-56页 |
4.1.5 潜在气候适宜分布区及气候阈值 | 第56-57页 |
4.1.6 限制因子制图与MESS分析 | 第57-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88页 |
4.2.1 模型性能 | 第58-60页 |
4.2.2 主导气候因子 | 第60-65页 |
4.2.3 响应曲线 | 第65-76页 |
4.2.4 潜在适宜分布区 | 第76-82页 |
4.2.5 气候阈值 | 第82-84页 |
4.2.6 限制因子与MESS分析 | 第84-88页 |
4.3 讨论 | 第88-90页 |
4.3.1 主导气候因子及响应曲线 | 第88-89页 |
4.3.2 潜在适宜分布范围 | 第89页 |
4.3.3 不确定性分析及应用 | 第89-90页 |
4.4 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未来气候变化对适宜分布区的影响 | 第92-12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93页 |
5.1.2 模拟方法 | 第93页 |
5.1.3 统计分析 | 第93-9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14页 |
5.2.1 未来气候变化对适宜分布区范围的影响 | 第94-105页 |
5.2.2 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分布区范围质心沿经纬度的变化 | 第105-108页 |
5.2.3 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分布区海拔质心的变化 | 第108-113页 |
5.2.4 不同树种最优造林区 | 第113-114页 |
5.3 讨论 | 第114-121页 |
5.3.1 气候变化对不同树种适宜区范围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3.2 适宜区范围对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 | 第116-117页 |
5.3.3 适宜区范围质心的迁移方向 | 第117-119页 |
5.3.4 不确定性分析及应用 | 第119-121页 |
5.4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6.1 结论 | 第122页 |
6.2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8页 |
附录 | 第138-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