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海洋微生物资源概述 | 第16-17页 |
1.2 抗生素的类型和细菌耐药性 | 第17-18页 |
1.2.1 抗生素的类型 | 第17页 |
1.2.2 抗生素的耐药性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课题涉及的两种常见的致病菌 | 第18-20页 |
1.3.1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第18-19页 |
1.3.2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第19-20页 |
1.4 细菌多相分类鉴定 | 第20-21页 |
1.5 立项依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海洋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1.2 富集培养基和分离培养基 | 第23-25页 |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5页 |
2.1.4 实验选用的指示菌株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样品处理 | 第26页 |
2.2.2 拮抗菌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3 目的菌株的鉴定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拮抗菌的初步筛选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2.3.2 拮抗菌的复筛结果 | 第30-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拮抗菌RF106的鉴定与抗菌活性研究 | 第36-5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36-37页 |
3.1.2 培养基 | 第37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3.2.1 表型特征及生理生化实验 | 第38页 |
3.2.2 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检测 | 第38-39页 |
3.2.3 菌株RF106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9-42页 |
3.2.4 菌株RF106抗菌谱研究 | 第42页 |
3.2.5 菌株RF106基因组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42-43页 |
3.2.6 药敏纸片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耐药谱 | 第4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3-57页 |
3.3.1 菌株RF106表型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43-44页 |
3.3.2 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检测 | 第44-45页 |
3.3.3 菌株RF106发酵条件优化 | 第45-53页 |
3.3.4 菌株RF106抗菌谱 | 第53-54页 |
3.3.5 菌株RF106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57页 |
3.3.6 指示菌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耐药谱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两株海洋新菌的多相分类 | 第59-8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4.1.1 实验菌株 | 第59页 |
4.1.2 培养基与试剂 | 第59-60页 |
4.1.3 主要仪器和软件 | 第6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0-63页 |
4.2.1 细菌表型特征实验 | 第60页 |
4.2.2 细菌生理生化实验 | 第60-61页 |
4.2.3 细菌分子生物学实验 | 第61-62页 |
4.2.4 细菌化学组分实验 | 第62-6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3-79页 |
4.3.1 沉积物弧菌(Vibrio sediminis)HA2012~T的多相分类鉴定 | 第63-70页 |
4.3.2 中温慢生杆菌(Bradybacter mesophilus)SD302~T的多相分类鉴定 | 第70-77页 |
4.3.3 列文氏菌科四个新属的建立 | 第77-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海洋拮抗菌的筛选分离 | 第81页 |
5.2 菌株RF106的研究 | 第81-82页 |
5.3 两株海洋新菌的多相分类 | 第82页 |
5.4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资助情况 | 第94-9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