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5-17页 |
(一) 课堂观察法 | 第15页 |
(二) 样本分析法 | 第15页 |
(三) 访谈法 | 第15页 |
(四)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五) 问卷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互动与“有限主体性”现象的提出 | 第17-22页 |
一、课堂互动对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价值 | 第17-18页 |
(一) 学科特点的要求 | 第17页 |
(二) 学科素养的呼唤 | 第17-18页 |
(三) 教学方法的需要 | 第18页 |
二、课堂互动现状 | 第18-22页 |
(一) 课堂互动的积极变化 | 第19-20页 |
1. 课堂互动增多 | 第19页 |
2. 互动形式多样 | 第19-20页 |
(二) 课堂互动仍然存在问题 | 第20页 |
1、课堂互动主体分布趋于集中 | 第20页 |
2、课堂互动内容的固化倾向 | 第20页 |
(三) 有限主体性是课堂互动的非自然状态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互动中“有限主体性”现象的表现 | 第22-35页 |
一、课堂提问 | 第22-28页 |
(一) 问答主体参与的有限性 | 第22-25页 |
(二) “主动的配角”而非“自由意志的表达者” | 第25-28页 |
1、“满堂问”——有限的自主思考 | 第27-28页 |
2、“弹性小”——有限的自由表达 | 第28页 |
3、“评价浅”——有限的深入对话 | 第28页 |
二、课堂讨论 | 第28-35页 |
(一) 问题选择 | 第29-30页 |
(二) 组际差异 | 第30-31页 |
(三) 合作效率 | 第31-32页 |
(四) 成果漠视 | 第32-35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互动“有限主体性”现象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 第35-41页 |
一、“有限主体性”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一) 教师意志垄断 | 第35-36页 |
(二) 师生感知失配 | 第36页 |
(三) 机会非均等化 | 第36-37页 |
二、“有限主体性”现象的教学影响分析 | 第37-41页 |
(一) 主体性与学习效率 | 第37-40页 |
(二) 主体性与学生发展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互动“有限主体性”现象的应对 | 第41-51页 |
一、观念与形式 | 第41-43页 |
(一) 课堂交往权力意识的转变 | 第41-43页 |
1、教师:做引领者而非裁断者 | 第42页 |
2、学生:做主动者而非配合者 | 第42-43页 |
(二) 形式主义走向真正的课堂互动 | 第43页 |
1、确立非功利的课堂互动目的 | 第43页 |
2、避免将互动指向惩罚 | 第43页 |
二、预设与生成 | 第43-46页 |
(一) 打破目标预设的主观倾向 | 第44-45页 |
(二) 减少教学过程的预设依赖 | 第45-46页 |
三、漠视到共情 | 第46-49页 |
(一) 重视情感效能的运用 | 第46-47页 |
1、坚持以情优教 | 第47页 |
2、产生情感共鸣 | 第47页 |
(二) 重视互动对话评价 | 第47-48页 |
(三) 建立学习共同体 | 第48-49页 |
四、意识到能力 | 第49-51页 |
(一) 引导学生认可和树立主动参与互动的理念 | 第49-50页 |
(二) 帮助学生掌握互动的技巧,提高互动能力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调查问卷 | 第55-56页 |
访谈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