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认知负荷理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3页
    一、选题来源、意义及创新之处第7-10页
        (一) 选题来源第7-8页
        (二) 选题意义第8-9页
        (三) 创新之处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一) 国外第10-11页
        (二) 国内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2页
        (二) 问卷调查法第12页
        (三) 访谈法第12页
        (四) 案例研究法第12-13页
第一章 认知负荷理论概述第13-19页
    一、认知负荷的内涵及特点第13-15页
        (一) 认知负荷的内涵第13-14页
        (二) 认知负荷的特点第14-15页
    二、与认知负荷相关的理论第15-16页
        (一) 资源有限理论第15页
        (二) 图示理论第15-16页
    三、认知负荷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第16-17页
        (一) 内在认知负荷第16页
        (二) 外在认知负荷第16-17页
        (三) 关联认知负荷第17页
    四、影响认知负荷的教学要素模型第17-19页
第二章 从认知负荷视角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第19-27页
    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点第19-22页
        (一) 新教材中引用大量古诗词、古文献材料第19-20页
        (二) 从“法制教育”转向“法治教育第20页
        (三) 教学内容以宪法为核心,坚持诸法并举第20-21页
        (四) 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反差第21-22页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一) 学生认知活动缺乏情感体悟第22-23页
        (二) 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第23页
    二、影响学生认知负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素第23-27页
        (一) 学习材料的性质第23-24页
        (二)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第24-25页
        (三) 学生的先前经验第25-26页
        (四) 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第26-27页
第三章 认知负荷理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示第27-34页
    一、指导教学设计的认知负荷效应第27-28页
        (一) 解答样例效应第27页
        (二) 变式效应第27页
        (三) 注意分散效应第27-28页
        (四) 感官通道效应第28页
    二、管控认知负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第28-34页
        (一) 合理优化整合学习材料第28-29页
        (二) 协助学生图示构建与自动化生成第29-31页
        (三) 引导学生走向身心融合式学习第31-32页
        (四) 重视师生关系与课堂评价第32-34页
结语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0页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第40-42页
附录二: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现状问卷调查表第42-43页
附录三: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举隅第43-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以新乡市第十中学为例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互动“有限主体性”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