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3 蜗杆传动的类别 | 第10-12页 |
|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2 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工作原理 | 第19-23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蜗杆加工原理 | 第19-21页 |
| 2.3 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运动原理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变齿厚内齿轮包络鼓形蜗杆传动误差啮合几何学 | 第23-37页 |
| 3.1 引言 | 第23页 |
| 3.2 坐标系的设置及坐标变换 | 第23-28页 |
| 3.2.1 标架的设置 | 第23-24页 |
| 3.2.2 各标架间底矢转换和坐标转换 | 第24-28页 |
| 3.3 相对速度与相对角速度 | 第28-30页 |
| 3.4 母平面参数 | 第30-31页 |
| 3.5 误差作用下啮合分析主要公式 | 第31-36页 |
| 3.5.1 啮合函数 | 第31页 |
| 3.5.2 接触线 | 第31-32页 |
| 3.5.3 鼓形蜗杆齿面方程 | 第32页 |
| 3.5.4 第二类界限曲线 | 第32-33页 |
| 3.5.5 第一类界限曲线 | 第33-34页 |
| 3.5.6 诱导法曲率 | 第34-35页 |
| 3.5.7 润滑角 | 第35-36页 |
| 3.5.8 相对卷吸速度 | 第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误差作用下变齿厚内齿轮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啮合性能分析 | 第37-50页 |
| 4.1 引言 | 第37页 |
| 4.2 蜗杆传动啮合质量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 4.3 误差作用下的啮合性能分析 | 第38-49页 |
| 4.3.1 接触线 | 第38-42页 |
| 4.3.2 诱导法曲率 | 第42-45页 |
| 4.3.3 润滑角 | 第45-47页 |
| 4.3.4 相对卷吸速度 | 第47-4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误差对变齿厚内齿轮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接触点的影响 | 第50-60页 |
| 5.1 引言 | 第50页 |
| 5.2 误差源作用下接触点的偏移 | 第50页 |
| 5.3 单因子误差作用下接触点的偏移 | 第50-58页 |
| 5.3.1 单因子误差作用下的接触点偏移量的计算结果 | 第51-55页 |
| 5.3.2 单因子误差作用下的接触点偏移的影响分析 | 第55-58页 |
| 5.4 综合误差作用下接触点的偏移 | 第58-59页 |
| 5.4.1 综合误差作用下的接触点偏移量的计算结果 | 第58页 |
| 5.4.2 综合误差作用下的接触点偏移的影响分析 | 第58-5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鼓形蜗杆误差检测方法 | 第60-68页 |
| 6.1 引言 | 第60页 |
| 6.2 鼓形蜗杆检测 | 第60-64页 |
| 6.2.1 检测方法原理 | 第60-61页 |
| 6.2.2 检测数据采集与补偿 | 第61-63页 |
| 6.2.3 检测误差评定 | 第63-64页 |
| 6.3 鼓形蜗杆误差溯源理论 | 第64-66页 |
| 6.3.1 鼓形蜗杆溯源基础 | 第64页 |
| 6.3.2 鼓形蜗杆误差溯源算法 | 第64-66页 |
| 6.4 鼓形蜗杆样件检测试验 | 第66-67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7.1 总结 | 第68-69页 |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