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心音特征提取与分析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1.2.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第9页 |
1.2.2 小波变换 | 第9-10页 |
1.2.3 希尔伯特黄变换(HHT) | 第10页 |
1.2.4 Mel频率倒谱系数(MFCC) | 第10-11页 |
1.2.5 线性预测和其倒谱系数 | 第11页 |
1.2.6 多数据融合 | 第11页 |
1.2.7 其他特征参数 | 第11-12页 |
1.3 论文结构及所完成的工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开发平台介绍 | 第13-18页 |
2.1 心音相关的基础知识 | 第13-16页 |
2.1.1 心脏的结构 | 第13-14页 |
2.1.2 心音信号的产生 | 第14-15页 |
2.1.3 心音时域频域的特性 | 第15-16页 |
2.2 开发平台介绍 | 第16-17页 |
2.2.1 LabVIEW2012简介 | 第16-17页 |
2.2.2 创建虚拟仪器的过程 | 第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心音特征值提取与分析 | 第18-47页 |
3.1 希尔伯特黄变换算法基本原理 | 第18-23页 |
3.1.1 经验模式分解(EMD) | 第18-22页 |
3.1.2 Hilbert谱及其边界谱 | 第22-23页 |
3.2 心音特征提取 | 第23-36页 |
3.2.1 正常心音特征提取 | 第24-25页 |
3.2.2 不正常心音特征提取 | 第25-36页 |
3.3 正常与不正常心音的分析 | 第36-45页 |
3.3.1 正常心音和不正常心音之间曼哈顿距离 | 第42-43页 |
3.3.2 正常心音和不正常心音的欧氏距离 | 第43-44页 |
3.3.3 正常心音和不正常心音的相关系数 | 第44-45页 |
3.3.4 特征分析小结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心音特征提取和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7-52页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7-48页 |
4.2 心音识别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48-49页 |
4.2.1 带正常工作声卡且配置性好的笔记本 | 第48页 |
4.2.2 节点心音传感器 | 第48-49页 |
4.3 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 | 第49-50页 |
4.3.1 LabVIEW012中的MATLAB脚本节点 | 第49-50页 |
4.3.2 LabVIEW012子VI节点的建立及调用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心音特征提取和分析系统的实现 | 第52-61页 |
5.1 设计目的 | 第52-58页 |
5.1.1 心音采集模块的流程图 | 第52-53页 |
5.1.2 心音采集模块的前面板 | 第53-54页 |
5.1.3 心音采集参数配置 | 第54页 |
5.1.4 心音去噪与波形截取 | 第54-58页 |
5.2 心音特征提取模块简介 | 第58-60页 |
5.2.1 心音特征提取模块的前面板 | 第58-59页 |
5.2.2 心音特征提取功能和使用介绍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6-67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