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助听器中回声消除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助听器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语音基础知识 | 第13-23页 |
2.1 语音的发声机理以及特性 | 第13-14页 |
2.1.1 语音的发声机理 | 第13-14页 |
2.1.2 语音的基本特征 | 第14页 |
2.2 语音的听觉机理 | 第14-16页 |
2.2.1 听觉器官 | 第14-15页 |
2.2.2 语音信号听觉模型 | 第15-16页 |
2.3 语音信号模型 | 第16-20页 |
2.3.1 激励模型 | 第16-17页 |
2.3.2 声道模型 | 第17-19页 |
2.3.3 辐射模型 | 第19-20页 |
2.4 听损患者的听觉特性 | 第20-22页 |
2.4.1 听觉障碍机制 | 第20-21页 |
2.4.2 听力测试 | 第21-22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数字助听器的关键技术 | 第23-37页 |
3.1 数字助听器中的回声消除技术 | 第23-30页 |
3.1.1 回声产生的原因以及常见的回声消除算法 | 第23-24页 |
3.1.2 自适应滤波技术 | 第24-28页 |
3.1.3 各算法仿真性能比较 | 第28-30页 |
3.2 数字助听器中的其他关键技术 | 第30-36页 |
3.2.1 声源定位技术 | 第30-32页 |
3.2.2 语音增强技术 | 第32-34页 |
3.2.3 宽动态压缩技术 | 第34-36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变步长因子的仿射投影算法 | 第37-52页 |
4.1 基于传统自适应算法的改进算法 | 第37-40页 |
4.1.1 基于步长控制因子的改进算法 | 第37-38页 |
4.1.2 基于步长控制矩阵的改进算法 | 第38-40页 |
4.1.3 算法分析 | 第40页 |
4.2 仿射投影算法 | 第40-44页 |
4.2.1 算法推导 | 第40-42页 |
4.2.2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4.2.3 变步长仿射投影算法 | 第43-44页 |
4.3 新的变步长仿射投影算法 | 第44-51页 |
4.3.1 算法推导 | 第44-46页 |
4.3.2 算法分析 | 第46-47页 |
4.3.3 算法仿真 | 第47-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变正则化因子的仿射投影算法 | 第52-60页 |
5.1 变正则化因子的仿射投影算法 | 第52-54页 |
5.1.1 算法推导 | 第52-53页 |
5.1.2 算法存在的缺陷 | 第53-54页 |
5.2 新的变正则化因子的仿射投影算法 | 第54-59页 |
5.2.1 算法推导 | 第54-55页 |
5.2.2 算法稳定性分析 | 第55-56页 |
5.2.3 算法仿真 | 第56-59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0-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