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3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视角 | 第13页 |
1.1.2 考察社会网络的作用效应时面临的挑战 | 第13-16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28页 |
1.3.1 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 | 第17-21页 |
1.3.2 穆尔的挑战:内生性问题 | 第21-23页 |
1.3.3 对穆尔挑战的重要回应 | 第23-25页 |
1.3.4 对既有回应的总结和分析 | 第25-2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2页 |
1.4.1 理论起点:一个新的方向 | 第28-30页 |
1.4.2 各章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第30-32页 |
2 劳动力市场中的人职匹配 | 第32-49页 |
2.1 人职匹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 第32-36页 |
2.1.1 引言 | 第32-33页 |
2.1.2 人职匹配的概念辨析 | 第33-34页 |
2.1.3 人职匹配的测量方法比较 | 第34-36页 |
2.2 人职匹配的现实状况 | 第36-39页 |
2.3 人职匹配的传统影响因素及研究的新进展 | 第39-44页 |
2.3.1 传统的解释视角 | 第39-42页 |
2.3.2 研究的新进展 | 第42-43页 |
2.3.3 传统解释视角的遗漏之处 | 第43-44页 |
2.4 一个新的解释视角:社会网络 | 第44-46页 |
2.4.1 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 第44-45页 |
2.4.2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 第45-46页 |
2.5 进一步的研究议题 | 第46-49页 |
2.5.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7-48页 |
2.5.2 推进人职匹配研究的可能方向 | 第48-49页 |
3 社会网络对人职匹配的作用 | 第49-81页 |
3.1 理论分析初步 | 第49-50页 |
3.1.1 高才低配与匹配一致 | 第49-50页 |
3.1.2 低才高配与匹配一致 | 第50页 |
3.2 供求状况、人力资本权衡与人职匹配 | 第50-53页 |
3.2.1 均衡的劳动力市场模型 | 第50-51页 |
3.2.2 求大于供的劳动力市场模型——检验信息机制 | 第51-52页 |
3.2.3 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模型——检验人情机制 | 第52-53页 |
3.3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 第53-57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53页 |
3.3.2 核心变量及描述统计 | 第53-57页 |
3.4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3.4.1 求大于供状况下的假设检验 | 第57-59页 |
3.4.2 供大于求状况下的假设检验 | 第59-61页 |
3.5 社会网络作用的再检验:倾向值分析 | 第61-77页 |
3.5.1 倾向值匹配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 | 第61-62页 |
3.5.2 模型设定问题及分析 | 第62-64页 |
3.5.3 相关变量的确定和描述统计 | 第64-70页 |
3.5.4 均衡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干预效应 | 第70-77页 |
3.6 结论与思考 | 第77-81页 |
3.6.1 结论 | 第78-79页 |
3.6.2 思考 | 第79-81页 |
4 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 第81-109页 |
4.1 文化观与制度观辨析 | 第81-87页 |
4.1.1 引言 | 第81-82页 |
4.1.2 文化观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82-85页 |
4.1.3 制度观及其遗留的问题 | 第85-87页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87-89页 |
4.2.1 “社会网络作用空间”、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 | 第87-88页 |
4.2.2 研究假设 | 第88-89页 |
4.3 数据变量与假设检验 | 第89-92页 |
4.3.1 变量设计及描述统计 | 第89-91页 |
4.3.2 假设的初步检验 | 第91-92页 |
4.4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倾向值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92-98页 |
4.4.1 均衡性检验 | 第93页 |
4.4.2 干预效应估计 | 第93-95页 |
4.4.3 倾向值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95-98页 |
4.5 假设的再检验:熵平衡法 | 第98-104页 |
4.5.1 熵平衡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计算公式 | 第98-99页 |
4.5.2 熵平衡法的优点和可靠程度 | 第99-101页 |
4.5.3 两步熵平衡法的匹配分析 | 第101-103页 |
4.5.4 社会网络作用效应的再估计 | 第103-104页 |
4.6 结论与思考 | 第104-109页 |
4.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4.6.2 思考 | 第106-109页 |
5 社会网络作用的再探讨——澳大利亚 | 第109-134页 |
5.1 澳大利亚的人职匹配与社会网络 | 第109-113页 |
5.1.1 澳大利亚的经济文化背景 | 第109-110页 |
5.1.2 澳洲劳动力市场中的人职匹配 | 第110-112页 |
5.1.3 社会网络与人职匹配 | 第112-113页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13-115页 |
5.2.1 社会网络及网络资源的整体作用 | 第113-114页 |
5.2.2 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 第114-115页 |
5.3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计 | 第115-121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115-116页 |
5.3.2 基本人口特征的中澳比较 | 第116页 |
5.3.3 变量的测量及描述性分析 | 第116-121页 |
5.4 假设检验:社会网络的整体作用 | 第121-127页 |
5.4.1 假设的初步检验 | 第121-125页 |
5.4.2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 第125-127页 |
5.5 假设检验:社会网络作用的体制差异 | 第127-131页 |
5.5.1 假设的初步检验 | 第128-129页 |
5.5.2 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 第129-131页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131-134页 |
5.6.1 结论 | 第131-132页 |
5.6.2 讨论 | 第132-13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9页 |
6.1 结论 | 第134-136页 |
6.1.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4-135页 |
6.1.2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6.2 展望 | 第136-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附录 | 第151-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