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目的地游客安全:网链现象、套链管理结构与模式创新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导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问题第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17页
        1.2.2 实践意义第17页
    1.3 研究内容和预期创新点第17-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2章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23-57页
    2.1 理论基础第23-40页
        2.1.1 系统理论第23-27页
        2.1.2 生态系统和生物链理论第27-29页
        2.1.3 供应链理论第29-31页
        2.1.4 治理理论第31-36页
        2.1.5 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第36-39页
        2.1.6 游客安全管理对相关理论的借鉴第39-40页
    2.2 核心概念界定第40-45页
        2.2.1 旅游目的地第40-41页
        2.2.2 游客安全、游客安全管理、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第41-42页
        2.2.3 网链现象、套式结构、套链管理结构第42-45页
    2.3 文献综述第45-57页
        2.3.1 目的地游客不安全现象研究第45-46页
        2.3.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研究第46-52页
        2.3.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第52-54页
        2.3.4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述评第54-57页
第3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的“复杂网链”现象分析第57-115页
    3.1 研究设计第57-61页
        3.1.1 样本地选取第57-58页
        3.1.2 研究方法第58-61页
    3.2 游客安全案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分析第61-80页
        3.2.1 游客安全案情表现特征的多样性分析第61-68页
        3.2.2 游客安全案情的时间特征的复杂性分析第68-73页
        3.2.3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空间的复杂性分析第73-75页
        3.2.4 游客主体特征所导致的游客安全案情复杂性分析第75-80页
    3.3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机理分析第80-87页
        3.3.1 游客安全案情生成机理的“层链结构”分析第81-84页
        3.3.2 游客安全案情引致因素分析第84-87页
    3.4 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现象分析第87-113页
        3.4.1 游客安全案情的“人际交织”网链现象分析第87-104页
        3.4.2 游客安全案情的“客管博弈”网链现象分析第104-106页
        3.4.3 游客安全案情的“人环耦合”网链现象分析第106-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4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第115-203页
    4.1 研究设计第115-117页
    4.2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第117-190页
        4.2.1 景区管委会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第118-133页
        4.2.2 社区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第133-149页
        4.2.3 景区安全生产管委会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第149-165页
        4.2.4 外包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第165-178页
        4.2.5 分类管理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第178-190页
    4.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引发肇因第190-198页
        4.3.1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现实问题第190-194页
        4.3.2 基本肇因第194-198页
    4.4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趋势第198-201页
        4.4.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主体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提升第198-199页
        4.4.2 目的地政府与多元主体横向协作的逐渐增强第199-200页
        4.4.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纵向职责的横向整合第200-201页
    本章小结第201-203页
第5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构建第203-267页
    5.1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思维与认知第203-212页
        5.1.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思维变迁的推动力分析第203-207页
        5.1.2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思维”的阐释第207-210页
        5.1.3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认知第210-212页
    5.2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阐释第212-226页
        5.2.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主体要素分析第212-215页
        5.2.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链”结构和“链层”结构第215-222页
        5.2.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套”结构第222-226页
    5.3 基于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实践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第226-246页
        5.3.1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的安全管理等级划分第226-233页
        5.3.2 基于游客安全案情网链现象的套链管理结构类型分析第233-241页
        5.3.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第241-244页
        5.3.4 小结第244-246页
    5.4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优化第246-264页
        5.4.1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优化的价值取向第248-249页
        5.4.2 策划环节优化——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方案的制度化第249-258页
        5.4.3 实施环节、检查环节、反馈与修正环节优化——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长链机制创新第258-264页
    本章小结第264-267页
第6章 旅游警务:一种基于套链管理结构的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创新模式第267-303页
    6.1 研究设计第267-270页
        6.1.1 研究案例地的选取第267页
        6.1.2 研究方法选取第267-270页
    6.2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特征分析第270-275页
        6.2.1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类型、表现形态及损失规模分析第270-271页
        6.2.2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时空特征分析第271-273页
        6.2.3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特征分析第273-274页
        6.2.4 小结第274-275页
    6.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第275-288页
        6.3.1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第275-277页
        6.3.2 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第277-285页
        6.3.3 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评价第285-288页
    6.4 旅游警务模式:一种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创新第288-301页
        6.4.1 国内外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经验借鉴第288-292页
        6.4.2 结合我国具体实践的旅游警务模式构建第292-298页
        6.4.3 旅游警务模式的学理性、法理性和可行性分析第298-301页
    本章小结第301-30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303-311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303-309页
        7.1.1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呈现复杂网链特征第303-305页
        7.1.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与目的地行政环境及游客安全案情网链现象密切相关第305-306页
        7.1.3 提出目的地游客安全的套链管理结构,系统分析其内涵、类型、特征第306-308页
        7.1.4 基于套链管理结构构建一种适用于小尺度目的地的旅游警务模式第308-30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309-310页
        7.2.1 研究内容创新第309页
        7.2.2 研究素材创新第309页
        7.2.3 研究尺度创新第309-310页
    7.3 研究展望第310-311页
参考文献第311-325页
致谢第325-328页
附录A 游客安全案情的表现形态和损失规模的交叉列联表第328-332页
附录B 不同旅游吸引物类型目的地的游客安全案情类型及表现形态第332-336页
附录C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时刻聚类分析表第336-347页
附录D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场所、发生区域的聚类分析及风险地图第347-365页
附录E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半结构访谈大纲第365-36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368-369页

论文共3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网络的作用及其边界:基于人职匹配视角的研究
下一篇:铅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