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9页 |
1.2 秸秆还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9-10页 |
1.3 秸秆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 第10页 |
1.4 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 | 第10页 |
1.5 秸秆还田对水稻剑叶光合速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11页 |
1.6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6.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 第11页 |
1.6.2 土壤有机质 | 第11页 |
1.6.3 土壤微生物 | 第11-12页 |
1.7 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2-13页 |
1.8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1.8.1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8.2 本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13页 |
1.8.3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2.1 定点试验处理设置 | 第15页 |
2.2 2013~2014 年材料与试验概况 | 第15-16页 |
2.3 取样与测定 | 第16-19页 |
2.3.1 茎蘖消长动态 | 第16页 |
2.3.2 叶片SPAD值 | 第16-17页 |
2.3.3 干物重和叶面积 | 第17页 |
2.3.4 剑叶光合速率 | 第17页 |
2.3.5 根系氧化力 | 第17页 |
2.3.6 根系伤流量 | 第17页 |
2.3.7 稻株氮、磷、钾含量 | 第17页 |
2.3.8 稻米品质 | 第17-18页 |
2.3.9 土壤容重和土壤呼吸 | 第18页 |
2.3.10 土壤有机质 | 第18页 |
2.3.11 温室气体 | 第18页 |
2.3.12 考种与计产 | 第18页 |
2.3.13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5页 |
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9-20页 |
3.2 水稻形态生理 | 第20-28页 |
3.2.1 茎蘖动态 | 第20-21页 |
3.2.2 叶片SPAD值 | 第21-22页 |
3.2.3 干物质积累量 | 第22-23页 |
3.2.4 地上部干物重、根干重和根-冠比 | 第23-24页 |
3.2.5 抽穗期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 | 第24-26页 |
3.2.6 光合速率 | 第26页 |
3.2.7 根系氧化力 | 第26-27页 |
3.2.8 根系伤流量 | 第27-28页 |
3.3 养分吸收利用 | 第28-36页 |
3.3.1 氮素积累与氮肥利用效率 | 第28-30页 |
3.3.2 磷的吸收与积累 | 第30-32页 |
3.3.3 钾的吸收与积累 | 第32页 |
3.3.5 养分偏生产力 | 第32-34页 |
3.3.6 成熟期养分含量 | 第34-36页 |
3.4 稻米品质 | 第36-38页 |
3.4.1 加工外观品质 | 第36-37页 |
3.4.2 蒸煮营养品质 | 第37-38页 |
3.5 环境效应 | 第38-45页 |
3.5.1 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呼吸 | 第38-39页 |
3.5.2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 第39-45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5-47页 |
4.1 讨论 | 第45-47页 |
4.1.1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和实地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2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46页 |
4.1.3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47页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存在问题 | 第47-49页 |
5.1 创新点 | 第47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