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rt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1 水稻杂种优势的探究 | 第9-10页 |
1.2 水稻发育过程 | 第10-13页 |
1.2.1 水稻花粉的发育过程 | 第10-11页 |
1.2.2 水稻胚囊的发育过程 | 第11-13页 |
1.2.3 水稻受精 | 第13页 |
1.3 水稻杂种不育的原因 | 第13-15页 |
1.3.1 雄配子败育 | 第13-14页 |
1.3.2 雌配子败育 | 第14页 |
1.3.3 雌雄异熟 | 第14页 |
1.3.4 花药开裂障碍 | 第14页 |
1.3.5 环境影响 | 第14-15页 |
1.4 籼粳交杂种不育遗传机理探究 | 第15-16页 |
1.5 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6-21页 |
1.5.1 雄配子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6-18页 |
1.5.2 雌配子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8-20页 |
1.5.3 雌雄配子同时败育基因 | 第20-21页 |
1.6 籼粳杂种不育的克服 | 第21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豫粳6号与TR2604间杂种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22-33页 |
前言 | 第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1.2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22-23页 |
2.1.3 育性鉴定 | 第23页 |
2.1.4 胚囊观察 | 第23页 |
2.1.5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分析 | 第23-24页 |
2.1.6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2.2.1 亲本及F_1育性调查 | 第24-25页 |
2.2.2 S38(t)为杂种花粉败育基因 | 第25-26页 |
2.2.3 回交群体及DH系测交群体的育性表现 | 第26-27页 |
2.2.4 不同育性指标育性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2.2.5 恢复系闵120与TR2604中恢复基因等位性分析 | 第28页 |
2.2.6 S38(t)的精细定位 | 第28-30页 |
2.2.7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30-31页 |
2.2.8 S38(t)作用方式的验证 | 第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日本晴与9311间杂种不育基因S39(t)的精细定位 | 第33-44页 |
前言 | 第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3.1.2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3.1.3 育性鉴定 | 第34页 |
3.1.4 胚囊观察 | 第34页 |
3.1.5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分析 | 第34页 |
3.1.6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3.2.1 亲本及T9424/日本晴F_1的农艺性状及育性鉴定 | 第34-35页 |
3.2.2 代换系T9424的重测序 | 第35-36页 |
3.2.3 9311与日本晴间杂种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36-38页 |
3.2.4 S39(t)的精细定位 | 第38-39页 |
3.2.5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39-40页 |
3.2.6 S39(t)作用方式分析 | 第40-41页 |
3.2.7 S39(t)中性基因的鉴定 | 第41-42页 |
3.3 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