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玉米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不同玉米品种与光合特性的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1.2 不同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3 影响光合作用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马铃薯光合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马铃薯的生理特性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影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 第16页 |
1.3.2 作物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16-17页 |
1.4 旱地复种模式的现状及复种作物选择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设计及方法 | 第19-23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4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4.1 试验地点概况 | 第20页 |
2.4.2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4.3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4.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1-22页 |
2.4.4.1 玉米叶面积的测定 | 第21页 |
2.4.4.2 叶绿素SPAD值的测定 | 第21页 |
2.4.4.3 玉米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2.4.4.4 玉米、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4.4.5 测产 | 第21页 |
2.4.4.6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21-22页 |
2.4.4.7 马铃薯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22页 |
2.4.5 水分利用效率测算 | 第22页 |
2.4.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油菜复种玉米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 第23-29页 |
3.1 不同玉米品种吐丝后叶绿素SPAD值的动态变化 | 第23页 |
3.2 不同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3.3 不同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24-26页 |
3.3.1 不同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24页 |
3.3.2 不同玉米品种气孔导度的动态变化 | 第24-25页 |
3.3.3 不同玉米品种胞间CO_2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25-26页 |
3.4 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规律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3.5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分析 | 第27页 |
3.6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3.7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油菜复种马铃薯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 第29-36页 |
4.1 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合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29-33页 |
4.1.1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光合速率分析 | 第29-30页 |
4.1.2 不同马铃薯品种气孔导度的分析 | 第30-31页 |
4.1.3 不同马铃薯品种胞间CO_2浓度的分析 | 第31-32页 |
4.1.4 不同马铃薯品种蒸腾速率的分析 | 第32-33页 |
4.2 不同马铃薯品种干物质积累规律 | 第33-34页 |
4.3 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分析 | 第34页 |
4.4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差异 | 第34-35页 |
4.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玉米、马铃薯的水分时空动态变化及光合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6-44页 |
5.1 不同玉米品种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 第36-38页 |
5.2 不同马铃薯品种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 第38-40页 |
5.3 不同玉米、马铃薯品种收获指数的表现 | 第40-41页 |
5.4 不同马铃薯品种光合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5.5 不同玉米品种光合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5.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8页 |
6.1 讨论 | 第44-46页 |
6.1.1 不同玉米、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的动态变化 | 第44-45页 |
6.1.2 不同玉米、马铃薯品种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 第45页 |
6.1.3 不同玉米、马铃薯品种光合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6.2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导师简介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