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大麦不同氮利用效率品种筛选及G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第2-3页
Summary第3-4页
缩略词表第5-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15页
    1.1 氮素影响植物的生长第8页
    1.2 植物吸收氮的生理机制第8-9页
    1.3 植物吸收氮素的分子机制第9页
    1.4 氮对植物酶的影响第9页
    1.5 植物氮高效筛选指标的研究第9-11页
        1.5.1 植物氮效率相关概念第10页
        1.5.2 植物氮高效指标的选择第10-11页
    1.6 GS基因研究进展第11-12页
        1.6.1 GS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其功能第11页
        1.6.2 GS基因家族第11-12页
        1.6.3 GS的表达调控第12页
        1.6.4 GS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第12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8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大麦不同氮素利用效率的品种筛选第15-26页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器材第15页
        2.1.1 试验材料第15页
        2.1.2 试验器材第15页
    2.2 试验方法第15-16页
        2.2.1 种子处理及幼苗培养第15-16页
        2.2.2 性状调查和数据分析第16页
    2.3 结果分析第16-25页
        2.3.1 大麦苗期根、茎、叶的相关性状分析第16-18页
        2.3.2 大麦品种苗期根、茎、叶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18-20页
        2.3.3 氮高效品种初选材料的确定第20-21页
        2.3.4 大麦根、茎、叶含氮量、长、干重的差异第21-24页
        2.3.5 大麦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筛选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6页
第三章 Hv G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3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3.1.1 供试材料第26页
        3.1.2 试验方法第26-2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7-35页
        3.2.1 HvG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第27-29页
        3.2.2 HvG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第29-30页
        3.2.3 HvGS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第30-31页
        3.2.4 HvGS基因编码蛋白的跨膜区预测第31-32页
        3.2.5 二级结构的预测和分析第32-33页
        3.2.6 GS基因编码蛋白进化分析第33-35页
    3.3 讨论第35-36页
第四章 大麦氮高效型和氮低效型GS2基因表达特性分析第36-4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4.1.1 植物材料第36页
        4.1.2 主要试剂第36页
        4.1.3 试验方法第36-3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4.2.1 特异引物设计结果第38页
        4.2.2 RNA提取结果第38-39页
        4.2.3 大麦GS2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第39-41页
    4.3 讨论第41-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1页
致谢第51-52页
作者简介第52-53页
导师简介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苜蓿多元杂交后代配合力分析及组群配置研究
下一篇:陇东旱塬复种玉米、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