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通信、信号论文--铁路信号论文--驼峰调车场信号设备及驼峰自动化论文

编组站驼峰车辆溜放过程动态分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驼峰的发展现状第12-14页
        1.2.1 驼峰的发展历程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的现状第13页
        1.2.3 国内研究的现状第13-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6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驼峰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第18-25页
    2.1 驼峰自动控制系统第18-19页
        2.1.1 溜放速度的自动控制第18页
        2.1.2 溜放进路的自动控制第18-19页
        2.1.3 推送速度的自动控制第19页
    2.2 驼峰溜放车辆速度控制系统的分类第19-21页
        2.2.1 点式调速系统第19-20页
        2.2.2 连续式调速系统第20页
        2.2.3 点连式调速系统第20-21页
    2.3 驼峰调速系统的硬件设备第21-24页
        2.3.1 测重设备第21页
        2.3.2 测速设备第21-22页
        2.3.3 测阻设备第22-23页
        2.3.4 测长设备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溜放车辆的力学分析第25-37页
    3.1 车辆溜放时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5-28页
        3.1.1 车辆本身对溜放的影响第25-27页
        3.1.2 外界环境对溜放的影响第27-28页
    3.2 溜放车辆的受力分析第28-33页
        3.2.1 溜放车辆的基本阻力分析第28-29页
        3.2.2 溜放车辆的风阻力分析第29-32页
        3.2.3 溜放车辆的道岔和曲线阻力分析第32-33页
    3.3 影响溜放速度的其他因素第33-36页
        3.3.1 溜放大车组的阻力分析第33-36页
        3.3.2 难行车在驼峰溜放时的受力分析第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4 三部位减速器出口的速度控制模型第37-51页
    4.1 第一部位减速器的间隔调速原理第37-41页
        4.1.1 间隔调速的原理第37-38页
        4.1.2 间隔调速的控制模型第38-41页
    4.2 第三部位减速器的目的调速第41-48页
        4.2.1 三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的目的调速原理第41-43页
        4.2.2 溜放车辆的匀变速运动模型第43-44页
        4.2.3 考虑空气阻力的变加速运动模型第44-46页
        4.2.4 考虑风阻力的车辆溜放模型建立及求解第46-48页
    4.3 钩车溜放过程的运动关系分析第48-50页
        4.3.1 钩车所受制动力的计算第48-49页
        4.3.2 溜放钩车的速度-时间与速度-距离关系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车辆溜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第51-68页
    5.1 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开发第51-53页
        5.1.1 模拟软件的开发环境第51页
        5.1.2 模拟系统的设计第51页
        5.1.3 模拟系统的过程第51-53页
    5.2 钩车溜放过程中的参数设计和条件设置第53-60页
        5.2.1 调车场的参数设置第53-56页
        5.2.2 溜放钩车的参数第56-58页
        5.2.3 钩车溜放的外部因素参数值第58-60页
    5.3 实例验证第60-67页
        5.3.1 数据的收集第60-62页
        5.3.2 模拟过程和结论第62-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第68-69页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部分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宝兰客专路堤段环境振动响应与传播特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快递业务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