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LOC401296分子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英文缩略表第9-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相互作用蛋白第12-31页
    1.1 实验材料第12-17页
        1.1.1 菌株、细胞、载体第12-14页
        1.1.2 主要酶制剂、试剂盒、试剂第14-15页
        1.1.3 主要仪器设备第15页
        1.1.4 主要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第15-17页
    1.2 实验方法第17-23页
        1.2.1 PDBLeu-LOC诱饵载体的构建第17-18页
        1.2.2 PDBLeu-LOC诱饵质粒转化酵母及毒性、自激活检测第18-20页
        1.2.3 pDBLeu-loc作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第20-23页
        1.2.4 阳性酵母菌落的鉴定第23页
        1.2.5 回转验证第23页
    1.3 结果第23-30页
        1.3.1 诱饵载体pDBLeu-loc构建第23-24页
        1.3.2 诱饵质粒pDBLeu-loc在MaV203酵母菌株中毒性及自激活检测第24-25页
        1.3.3 以pDBLeu-loc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第25-27页
        1.3.4 阳性克隆质粒回转验证第27-28页
        1.3.5 阳性克隆猎物质粒测序与分析第28-29页
        1.3.6 阳性克隆文库质粒序列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9-30页
    1.4 小结第30-31页
第2章 LOC401296及相互作用蛋白的共定位第31-52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5页
        2.1.1 菌株、细胞、载体第31页
        2.1.2 主要酶制剂、试剂盒、试剂第31-32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2-33页
        2.1.4 主要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第33-35页
    2.2 实验方法第35-40页
        2.2.1 pEGFP-GRN、pEGFP-PLSCR1、pEGFP-N4BP2L2载体的构建第35-37页
        2.2.2 GRN、PLSCR1、N4BP2L2的pEGFP融合质粒在HEK293细胞中表达第37-39页
        2.2.3 细胞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三个蛋白与LOC401296共定位第39-40页
    2.3 结果第40-50页
        2.3.1 pEGFP-GRN、pEGFP -PLSCR1、pEGFP -N4BP2L2载体的构建第40-44页
        2.3.2 Western Blot检测pEGFP-GRN、pEGFP-PLSCR1、pEGFP-N4BP2L2在HEK293细胞中蛋白表达第44页
        2.3.3 细胞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三个蛋白与LOC401296的定位第44-50页
    2.4 小结第50-52页
第3章 讨论第52-56页
    3.1 ProquestTM Two-Hybrid System的优势第52-53页
    3.2 颗粒蛋白(GRN)第53页
    3.3 磷脂爬行酶 1(PLSCR1)第53页
    3.4 Notch3第53-54页
    3.5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 7(EGFL7)第54页
    3.6 纤维粘连蛋白-1(FN1)第54页
    3.7 隐性TGF-β 结合蛋白-3(LTBP3)第54-55页
    3.8 ADAMTS-L4第55页
    3.9 N4BP2L2第55-56页
    3.10 LOC401296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第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第4章 综述第61-72页
    4.1 相互作用蛋白组学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地位第61-62页
        4.1.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心作用第61-62页
    4.2 筛选相互作用蛋白的方法第62-64页
        4.2.1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62-63页
        4.2.2 亲和纯化偶联质谱法第63-64页
        4.2.3 酵母双杂交和亲和纯化偶联质谱法的比较第64页
    4.3 体内的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第64-69页
        4.3.1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第64-66页
        4.3.2 现有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优势第66-68页
        4.3.3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局限性第68-69页
    4.4 小结第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结论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导师简介第74-75页
作者简介第75-7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天冬氨酸激酶定点突变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基于SSCP分型的植物基因组定向修饰检测体系建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