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安全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2-14页 |
2 红一煤矿建井期间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第14-26页 |
2.1 红一煤矿概况 | 第14-16页 |
2.1.1 井田开拓部署 | 第14页 |
2.1.2 矿井通风安全 | 第14页 |
2.1.3 主要设备选型 | 第14-15页 |
2.1.4 煤层赋存 | 第15-16页 |
2.1.5 水文地质 | 第16页 |
2.2 煤矿建井期间危险有害因素 | 第16-17页 |
2.2.1 矿井瓦斯 | 第16页 |
2.2.2 矿井火患 | 第16页 |
2.2.3 矿井水患 | 第16-17页 |
2.2.4 顶板 | 第17页 |
2.2.5 矿井粉尘 | 第17页 |
2.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事故树分析 | 第17-24页 |
2.3.1 瓦斯爆炸事故树分析 | 第17-18页 |
2.3.2 煤尘爆炸事故树分析 | 第18-20页 |
2.3.3 矿井火灾事故树分析 | 第20-21页 |
2.3.4 矿井水灾事故树分析 | 第21-22页 |
2.3.5 顶板事故事故树分析 | 第22-24页 |
2.4 红一煤矿主要事故致因分析 | 第24-25页 |
2.4.1 人因缺陷 | 第24页 |
2.4.2 管理因素 | 第24页 |
2.4.3 环境缺陷 | 第24-25页 |
2.4.4 设备缺陷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红一煤矿建井期间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39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合理性分析 | 第26-29页 |
3.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 第26-27页 |
3.1.2 目前常用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 第27-28页 |
3.1.3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最终确定 | 第28-29页 |
3.2 指标体系分析 | 第29-32页 |
3.2.1 人员因素 | 第29页 |
3.2.2 设备因素 | 第29-30页 |
3.2.3 环境因素 | 第30页 |
3.2.4 管理因素 | 第30-32页 |
3.3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2-34页 |
3.3.1 评价指标调查问卷分析 | 第32-33页 |
3.3.2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33-34页 |
3.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4-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红一煤矿建井期间安全生产综合评价 | 第39-50页 |
4.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9-40页 |
4.1.1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 第39-40页 |
4.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0页 |
4.2 评价模型建立 | 第40-45页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0-43页 |
4.2.2 评价模型构建 | 第43-45页 |
4.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 第45-49页 |
4.3.1 评价过程 | 第45-48页 |
4.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5 红一煤矿事故控制管理措施 | 第50-53页 |
5.1 加大事故奖惩力度,提高管理层安全意识 | 第50页 |
5.2 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 第50页 |
5.3 多通道、多方式提高员工个人素质 | 第50-51页 |
5.4 以安全就是效益理念提升领导层安全意识 | 第51-52页 |
5.5 提升事故救援能力,树立生命至上理念 | 第52页 |
5.6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安全生产设施完善 | 第5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53-54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