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高应力巷道底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巷道底鼓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底鼓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1页 |
2 深部高应力巷道底鼓机理研究 | 第21-33页 |
2.1 深部岩体力学特性 | 第21-22页 |
2.2 深部巷道底鼓力学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力学模型 | 第22页 |
2.2.2 最大破坏深度 | 第22-26页 |
2.3 底鼓巷道围岩变形位移特征 | 第26-28页 |
2.3.1 底板变形位移特征 | 第26页 |
2.3.2 帮部变形位移特征 | 第26-27页 |
2.3.3 顶板变形位移特征 | 第27-28页 |
2.4 巷道底鼓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2.5 底鼓机理分析 | 第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深部高应力巷道底鼓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 第33-65页 |
3.1 相似模拟原理与条件 | 第33-35页 |
3.2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 第35-42页 |
3.2.1 模拟原型概况 | 第35-36页 |
3.2.2 相似模拟试验加载系统 | 第36-37页 |
3.2.3 试验参数选择与材料配比 | 第37-38页 |
3.2.4 试验观测系统 | 第38-42页 |
3.3 试验准备与操作 | 第42-45页 |
3.3.1 试验模型制作 | 第42-45页 |
3.3.2 试验操作过程 | 第45页 |
3.4 底鼓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45-52页 |
3.4.1 底板应力分布规律 | 第45-47页 |
3.4.2 帮部应力分布规律 | 第47-48页 |
3.4.3 顶板应力分布规律 | 第48-50页 |
3.4.4 底板失稳前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总结 | 第50-51页 |
3.4.5 巷道围岩最终应力状态分布总结 | 第51-52页 |
3.5 底鼓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 | 第52-63页 |
3.5.1 底鼓宏观过程分析 | 第52-56页 |
3.5.2 巷道底板变形位移规律 | 第56-57页 |
3.5.3 巷道顶板变形位移规律 | 第57-58页 |
3.5.4 巷道两帮变形位移规律 | 第58-61页 |
3.5.5 变形破坏规律总结 | 第61-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深部高应力巷道底鼓控制技术研究 | 第65-75页 |
4.1 深部高应力巷道底鼓数值模拟研究 | 第65-71页 |
4.1.1 3DEC模型创建 | 第65-67页 |
4.1.2 模型模拟过程 | 第67-68页 |
4.1.3 底鼓巷道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 第68-69页 |
4.1.4 底鼓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69-70页 |
4.1.5 小结 | 第70-71页 |
4.2 三位一体耦合支护控制底鼓原理 | 第71-72页 |
4.2.1 底板、两帮、顶板三者关系 | 第71-72页 |
4.2.2 三位一体耦合支护思路与原则 | 第72页 |
4.3 三位一体耦合支护主要措施与技术 | 第72-74页 |
4.3.1 主要措施 | 第72-73页 |
4.3.2 关键技术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工程应用与控制效果评价 | 第75-83页 |
5.1 巷道顶、帮支护设计 | 第75-76页 |
5.2 巷道底板支护方案 | 第76-77页 |
5.3 加强支护方案 | 第77-79页 |
5.4 底鼓控制效果监测 | 第79-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