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凡例 | 第7-9页 |
常用无名类卜辞分类专著 | 第9-14页 |
绪论 | 第14-4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殷墟无名类卜辞释义 | 第14-1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4-16页 |
二、殷墟无名类卜辞释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无名类卜辞研究回顾 | 第17-29页 |
一、滥觞时期(1931—1959) | 第17-21页 |
二、发轫时期(1981—1986) | 第21-23页 |
三、展开时期(1988—1996) | 第23-24页 |
四、繁荣时期(2003—今) | 第24-29页 |
第三节 总集性质甲骨著录存在的不足——以无名类为中心 | 第29-43页 |
一、著录方面 | 第29-42页 |
二、断代方面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基本材料的选用与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一、基本材料 | 第4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第五节 本论文研究目的、具体工作及整体架构 | 第46-4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6页 |
二、具体工作 | 第46-47页 |
三、整体架构 | 第47-48页 |
上篇 无名类卜辞分类研究 | 第48-198页 |
第一章 历无名间类 | 第48-66页 |
第一节 字体分析、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48-56页 |
一、字体分析 | 第48-55页 |
二、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对以往研究的检讨 | 第56-59页 |
一、与黄天树先生研究的不同 | 第56-57页 |
二、关于“历无名间组晚期”的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历无名间类的进一步细分 | 第59-61页 |
第四节 时代分析 | 第61-66页 |
第二章 无名一A类 | 第66-82页 |
第一节 字体分析、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66-76页 |
一、字体分析 | 第66-75页 |
二、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时代分析 | 第76-77页 |
第三节 以往研究之检讨 | 第77-82页 |
第三章 无名一B类 | 第82-112页 |
第一节 字体分析、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82-101页 |
一、字体分析 | 第82-98页 |
二、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98-100页 |
三、关于无名一B类乙群字体的进一步讨论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时代分析 | 第101-112页 |
第四章 无名一C类 | 第112-130页 |
第一节 字体分析、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12-123页 |
一、字体分析 | 第112-122页 |
二、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时代分析 | 第123-130页 |
第五章 无名二A类 | 第130-144页 |
第一节 字体分析、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30-138页 |
一、字体分析 | 第130-137页 |
二、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37-138页 |
第二节 时代分析 | 第138-144页 |
第六章 无名二B类 | 第144-162页 |
第一节 字体分析、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44-156页 |
一、字体分析 | 第144-155页 |
二、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55-156页 |
第二节 时代分析 | 第156-162页 |
第七章 无名黄间类 | 第162-186页 |
第一节 关于“无名组三类”、“双吉”的讨论 | 第162-165页 |
第二节 关于“无黄一A类”、“无黄一B类”的讨论 | 第165-167页 |
一、关于“无黄一A类”的讨论 | 第165-166页 |
二、关于“无黄一B类”的讨论 | 第166-167页 |
第三节 字体分析、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67-176页 |
一、字体分析 | 第167-174页 |
二、卜辞结构、行款及其他 | 第174-176页 |
第四节 时代分析 | 第176-186页 |
第八章 无名类卜旬辞 | 第186-198页 |
第一节 林澐先生、刘风华先生的研究 | 第186-190页 |
一、林澐先生的研究 | 第186-187页 |
二、刘风华先生的研究 | 第187-190页 |
第二节 无名类卜旬辞再研究 | 第190-198页 |
一、无名一A类卜旬辞 | 第190-191页 |
二、“无名一B类卜旬辞”细分 | 第191-198页 |
下篇 无名类卜辞所见商代史研究 | 第198-364页 |
第九章 无名类祭祀卜辞研究 | 第198-246页 |
第一节 祭祀对象 | 第198-217页 |
一、帝、帝五臣与自然神 | 第198-206页 |
二、高祖、先公、先王、旧臣 | 第206-214页 |
三、祖、妣、父、母、兄等 | 第214-217页 |
第二节 祭名或用牲法 | 第217-234页 |
第三节 祭祀物品 | 第234-246页 |
第十章 无名类田猎出行卜辞研究 | 第246-290页 |
第一节 田猎卜辞研究 | 第246-272页 |
一、两类田猎卜辞 | 第246-267页 |
二、田猎时间 | 第267-269页 |
三、参加田猎活动的人员 | 第269-272页 |
第二节 出行卜辞研究 | 第272-290页 |
一、卜辞 | 第272-278页 |
二、省田卜辞 | 第278-290页 |
第十一章 无名类农业卜辞研究 | 第290-306页 |
第一节 祈雨求丰 | 第290-293页 |
一、向神灵祈雨 | 第291-292页 |
二、干旱祈雨 | 第292-293页 |
第二节 农业生产 | 第293-297页 |
一、整理土地 | 第293-294页 |
二、芟除草木 | 第294-297页 |
第三节 农业祭祀 | 第297-306页 |
第十二章 无名类卜辞所见方国与战争 | 第306-334页 |
第一节 方国研究概况及无名类卜辞所见方国 | 第306-317页 |
一、方国研究概况 | 第306-307页 |
二、无名类卜辞所见方国 | 第307-317页 |
第二节 无名类所见重要方国介绍及相关问题讨论 | 第317-334页 |
一、重要方国介绍 | 第317-330页 |
二、相关问题讨论 | 第330-332页 |
三、小结 | 第332-334页 |
第十三章 无名类卜辞所见商代职官 | 第334-350页 |
第一节 商代职官研究概述 | 第334页 |
第二节 无名类卜辞所见职官 | 第334-350页 |
一、犬 | 第335-340页 |
二、小臣 | 第340-342页 |
三、田 | 第342-343页 |
四、马、多马 | 第343页 |
五、牧 | 第343-345页 |
六、亚 | 第345-346页 |
七、卫 | 第346-347页 |
八、关于卜辞中的“戍” | 第347-350页 |
第十四章 无名类卜辞所见商代建筑 | 第350-364页 |
第一节 先公、先王宗庙 | 第350-357页 |
一、宗 | 第350-351页 |
二、庙 | 第351-353页 |
三、室 | 第353-354页 |
四、亚 | 第354-355页 |
五、旦(坛) | 第355页 |
六、门 | 第355-356页 |
七、供祭多位先王的宗庙 | 第356-357页 |
第二节 其他建筑 | 第357-364页 |
一、(?) | 第357-359页 |
二、宣 | 第359-360页 |
三、庭 | 第360页 |
四、塾 | 第360-361页 |
五、宫 | 第361页 |
六、室 | 第361-362页 |
七、(寝) | 第362页 |
八、学 | 第362-364页 |
结语 | 第364-366页 |
附录1:无名类卜辞新缀十六组 | 第366-380页 |
附录2:无名类各小类卜辞材料总表 | 第380-506页 |
附录3:本文与《无名组卜辞的整理与研究》分类表中的不同归类对比表 | 第506-518页 |
附录4:无名类卜辞缀合统计表 | 第518-530页 |
附录5:无名类卜辞重片统计表 | 第530-53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4-5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