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基于生态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基本理论 | 第19-33页 |
2.1 生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概述 | 第19-22页 |
2.1.1 生态、生态系统概述 | 第19-20页 |
2.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内涵 | 第20页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生态”与“环境”的关系 | 第20-22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2.2.1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 | 第22-24页 |
2.2.2 理论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和系统论 | 第24-25页 |
2.2.3 借鉴理论:生态心理学理论 | 第25-26页 |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生态结构 | 第26-30页 |
2.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外循环系统 | 第26-29页 |
2.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循环系统 | 第29-30页 |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优化原则 | 第30-33页 |
2.4.1 整体性原则 | 第30-31页 |
2.4.2 动态平衡性原则 | 第31页 |
2.4.3 联系性原则 | 第31-32页 |
2.4.4 开放性原则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生态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困境 | 第33-41页 |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实困境 | 第33-37页 |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之间未能实现良好互动 | 第33-35页 |
3.1.2 网络虚拟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35-36页 |
3.1.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沟通不足 | 第36-37页 |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存在不足 | 第37-38页 |
3.2.2 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网络环境自身具有弊端 | 第39-41页 |
第4章 基于生态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策略 | 第41-63页 |
4.1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外循环系统 | 第41-52页 |
4.1.1 打造协调社会生态环境 | 第41-43页 |
4.1.2 塑造和谐校园生态环境 | 第43-47页 |
4.1.3 创建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 第47-49页 |
4.1.4 营造健康网络虚拟环境 | 第49-50页 |
4.1.5 实现“四位一体”良性互动 | 第50-52页 |
4.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循环系统 | 第52-58页 |
4.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52-53页 |
4.2.2 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 | 第53-54页 |
4.2.3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体价值 | 第54-56页 |
4.2.4 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和方法 | 第56-57页 |
4.2.5 构建良好的教育评价机制 | 第57-58页 |
4.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整体有机系统 | 第58-63页 |
4.3.1 以整体性为原则—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整体育人作用 | 第58-59页 |
4.3.2 以动态平衡性为原则—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结构 | 第59-60页 |
4.3.3 以联系性为原则—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 第60-61页 |
4.3.4 以开放性为原则—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渠道和空间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