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 第15-16页 |
1.4.1 创新处 | 第15页 |
1.4.2 不足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优秀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涵 | 第16-31页 |
2.1 传统价值观的内涵 | 第16-20页 |
2.1.1 传统价值观的“自然经济”基础 | 第16-17页 |
2.1.2 传统价值观的“生活实践”依托 | 第17-18页 |
2.1.3 传统价值观的“社会伦理”特征 | 第18-20页 |
2.2 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价值性 | 第20-26页 |
2.2.1 符合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的价值观 | 第20-22页 |
2.2.2 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观 | 第22-24页 |
2.2.3 符合中华民族“历史选择”的价值观 | 第24-26页 |
2.3 “创造性转化”的统一性 | 第26-31页 |
2.3.1 “创造性转化”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第26-28页 |
2.3.2 “创造性转化”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第28-31页 |
第3章 优秀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第31-42页 |
3.1 创造性转化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 第31-32页 |
3.1.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第31页 |
3.1.2 社会存在与社会价值观的能动作用 | 第31-32页 |
3.2 创造性转化中的历史辩证法原理 | 第32-37页 |
3.2.1 创造性转化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 第32-34页 |
3.2.2 创造性转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 第34-37页 |
3.3 创造性转化中的历史进步观原理 | 第37-42页 |
3.3.1 “生产力发展”中的价值观演进 | 第37-38页 |
3.3.2 “社会形态更替”中的价值观演变 | 第38-40页 |
3.3.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的价值观变革 | 第40-42页 |
第4章 优秀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标准 | 第42-52页 |
4.1 是否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 | 第42-47页 |
4.1.1 有利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 | 第42-44页 |
4.1.2 有利于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 第44-45页 |
4.1.3 有利于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 | 第45-47页 |
4.2 是否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 第47-52页 |
4.2.1 有利新时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48-49页 |
4.2.2 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第49-50页 |
4.2.3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0-52页 |
第5章 优秀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 第52-62页 |
5.1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材体系 | 第52-55页 |
5.1.1 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理论辨析 | 第52页 |
5.1.2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材的论题选择 | 第52-53页 |
5.1.3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 | 第53-55页 |
5.2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法体系 | 第55-58页 |
5.2.1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启发式教学 | 第55-56页 |
5.2.2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情景式教学 | 第56-58页 |
5.3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学体系 | 第58-62页 |
5.3.1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 第58-59页 |
5.3.2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学的话语体系建设 | 第59页 |
5.3.3 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新媒体模式建设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