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学术价值 | 第11页 |
2.应用价值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2.课堂观察法 | 第18页 |
3.个别访谈法 | 第18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讨论式教学法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5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讨论法的内涵 | 第20页 |
2.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 第20-21页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 第21页 |
4.讨论式教学法的特征 | 第21-22页 |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1.社会互赖理论 | 第22页 |
2.对话理论 | 第22-23页 |
3.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页 |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1.讨论式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第23-24页 |
2.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4页 |
3.讨论式教学法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程序 | 第25-29页 |
(一) 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第25-27页 |
1.主体性原则 | 第25页 |
2.互动性原则 | 第25-26页 |
3.有效性原则 | 第26页 |
4.民主性原则 | 第26-27页 |
(二) 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具体操作程序 | 第27-29页 |
1.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课前准备 | 第27-28页 |
2.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课堂实施 | 第28页 |
3.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课后评价 | 第28-29页 |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际应用—以《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为例 | 第29-36页 |
(一) 教学准备 | 第29页 |
1.教师准备 | 第29页 |
2.学生准备 | 第29页 |
(二) 教学分析 | 第29-30页 |
1.课程标准 | 第29页 |
2.教材分析 | 第29-30页 |
3.学情分析 | 第30页 |
4.教学目标 | 第30页 |
5.教学重点与难点 | 第30页 |
(三) 课堂实录 | 第30-36页 |
1.课堂导入 | 第30页 |
2.新课讲授 | 第30-35页 |
3.课堂小结 | 第35页 |
4.课后扩展 | 第35-36页 |
四、讨论式教学法在《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中的实践反思 | 第36-48页 |
(一) 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实施优势 | 第36-38页 |
1.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第36-37页 |
2.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 第37页 |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 | 第37-38页 |
(二) 讨论式教学法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 第38-41页 |
1.讨论活动设置不够合理 | 第38-39页 |
2.讨论拘泥于形式,缺乏灵活性 | 第39页 |
3.部分分组不恰当,分工不明确 | 第39-40页 |
4.讨论过程教师参与度不充分 | 第40-41页 |
(三) 讨论式教学法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1.教师对新教材解读不到位 | 第41-42页 |
2.讨论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存在偏差 | 第42页 |
3.学生缺少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 第42-43页 |
(四) 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 第43-48页 |
1.优化讨论内容,开发本土化资源 | 第43-44页 |
2.把握讨论技巧,灵活运用多种讨论方式 | 第44-45页 |
3.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 第45-47页 |
4.摆正教师的角色定位,激发学生潜能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