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9页 |
1.1 microRNAS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1 miRNAs的生物合成 | 第13-14页 |
1.1.2 miRNAs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页 |
1.1.3 miRNAs与靶基因的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2 miRNAS靶基因的鉴定方法 | 第15-17页 |
1.2.1 计算机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靶基因 | 第15页 |
1.2.2 Northernblot分析 | 第15页 |
1.2.3 Westernblot分析 | 第15-16页 |
1.2.4 降解组测序 | 第16页 |
1.2.5 MirTrap系统 | 第16页 |
1.2.6 RACE | 第16-17页 |
1.2.7 利用荧光蛋白基因报告系统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的水稻miRNAs靶基因验证系统 | 第19-33页 |
2.1 试剂与材料 | 第19-20页 |
2.1.1 材料、载体与菌株 | 第19-20页 |
2.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0页 |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2.2.1 miR169o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0-24页 |
2.2.2 LUC-target融合载体的构建 | 第24页 |
2.2.3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4 用于水稻原生质体转化质粒的提取 | 第25页 |
2.2.5 PEG介导的水稻原生质体转化 | 第25页 |
2.2.6 LUC活性的检测 | 第25-26页 |
2.2.7 原生质体总R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8 检测RNA质量 | 第26页 |
2.2.9 cDNA的合成 | 第26页 |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3.1 miR169o前体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28页 |
2.3.2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29页 |
2.3.3 不同时间点荧光活性的检测 | 第29-30页 |
2.3.4 qRT-PCR分析 | 第30-31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烟草瞬时表达的水稻miRNAs靶基因验证系统 | 第33-40页 |
3.1 试剂与材料 | 第33-34页 |
3.1.1 材料,载体与菌株 | 第33-34页 |
3.1.2 培养条件 | 第34页 |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3.2.1 载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5页 |
3.2.3 农杆菌转化 | 第35页 |
3.2.4 携带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的筛选 | 第35-36页 |
3.2.5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 | 第36页 |
3.2.6 烟草叶片RNA的提取 | 第36页 |
3.2.7 检测RNA的质量 | 第36页 |
3.2.8 cDNA的合成 | 第36页 |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3.3.1 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转化 | 第37-38页 |
3.3.2 利用植物活体成像检测荧光 | 第38页 |
3.3.3 qRT-PCR分析不同时间点miR169o的表达量 | 第38-3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利用瞬时表达系统验证水稻miRNAs的靶基因 | 第40-46页 |
4.1 试剂与材料 | 第40页 |
4.1.1 材料,质粒与菌株 | 第40页 |
4.1.2 培养条件 | 第40页 |
4.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2.1 miRNAs前体基因的扩增 | 第40-41页 |
4.2.2 软件预测分析miRNAs潜在的靶基因 | 第41页 |
4.2.3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页 |
4.2.4 水稻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 | 第41页 |
4.2.5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 | 第4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4.3.1 软件预测分析miRNAs潜在的靶基因 | 第41-42页 |
4.3.2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4页 |
4.3.3 水稻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 | 第44页 |
4.3.4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 | 第44-45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