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哈茨木霉铜胁迫应答相关转录因子基因thmea1功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1页
    1.1 土壤重金属铜污染现状第14页
        1.1.1 土壤重金属铜污染的来源第14页
        1.1.2 土壤重金属铜对微生物的危害第14页
    1.2 生物细胞铜代谢机制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铜离子的危害机制第14-15页
        1.2.2 细胞对铜离子胁迫的应答机制第15页
        1.2.3 铜离子的摄入第15页
        1.2.4 铜离子的转运和储存第15-17页
        1.2.5 铜离子的释放第17页
    1.3 木霉菌研究概况第17-19页
        1.3.1 木霉菌的生防机制第17-18页
        1.3.2 木霉菌土壤重金属修复研究概况第18页
        1.3.3 木霉菌铜代谢机制研究概况第18-19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9-20页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哈茨木霉thmea1的克隆与分析第21-30页
    2.1 材料第21页
        2.1.1 供试菌株和质粒第21页
        2.1.2 主要试剂第21页
        2.1.3 培养基第21页
        2.1.4 引物第21页
    2.2 方法第21-25页
        2.2.1 thmea1的克隆第21-23页
        2.2.2 thmea1拷贝数的验证第23-25页
        2.2.3 thmea1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2.3.1 thmea1的克隆第25-26页
        2.3.2 thmea1拷贝数验证第26-28页
        2.3.3 thmea1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8-29页
    2.4 讨论第29-30页
第三章 哈茨木霉thmea1敲除突变株的获得及验证第30-40页
    3.1 材料第30-31页
        3.1.1 供试菌株和质粒第30页
        3.1.2 主要试剂第30页
        3.1.3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第30-31页
        3.1.4 引物第31页
    3.2 方法第31-35页
        3.2.1 thmea1敲除载体pKH-KO-△thmea1的构建第31-32页
        3.2.2 pKH-KO-△thmea1载体的验证第32页
        3.2.3 PEG介导pKH-KO-△thmea1原生质体转化第32-33页
        3.2.4 thmea1敲除转化子的筛选和验证第33-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3.3.1 pKH-KO-△thmea1的验证第35-36页
        3.3.2 thmea1敲除突变株转化子的获得第36-37页
        3.3.3 thmea1敲除突变株的筛选与验证第37-39页
    3.4 讨论第39-40页
第四章 哈茨木霉thmea1过表达突变株的获得及验证第40-49页
    4.1 材料第40页
        4.1.1 供试菌株和质粒第40页
        4.1.2 主要试剂第40页
        4.1.3 引物第40页
    4.2 方法第40-44页
        4.2.1 thmea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0-43页
        4.2.2 thmea1过表达载体的验证第43页
        4.2.3 PEG介导pKH-KO-Othmea1原生质体转化第43-44页
        4.2.4 thmea1过表达转化子的筛选和验证第4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4.3.1 pKH-KO-Othmea1载体的构建第44-45页
        4.3.2 pKH-KO-Othmea1载体的验证第45-46页
        4.3.3 thmea1过表达突变株的验证第46-48页
    4.4 讨论第48-49页
第五章 野生菌Th33及其突变株相关生物学性状分析第49-61页
    5.1 材料第49页
        5.1.1 供试菌株第49页
        5.1.2 主要试剂第49页
        5.1.3 主要仪器第49页
    5.2 方法第49-51页
        5.2.1 Th33及其突变株的表型分析第49页
        5.2.2 Th33及其突变株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的比较第49页
        5.2.3 Th33及其突变株拮抗性比较第49页
        5.2.4 Th33及其突变株铜离子耐受性比较第49-50页
        5.2.5 Th33及其突变株铜离子吸附力比较第50页
        5.2.6 Th33及其突变株铜代谢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第50-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1-59页
        5.3.1 Th33及其突变株的菌落形态第51-52页
        5.3.2 Th33及其突变株生长速率及产胞量第52页
        5.3.3 Th33及其突变株拮抗性第52-54页
        5.3.4 Th33及其突变株铜离子耐受性第54-56页
        5.3.5 Th33及其突变株铜离子吸附力第56-57页
        5.3.6 铜代谢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第57-59页
    5.4 讨论第59-61页
第六章 野生菌TH33及敲除突变株转录组测序第61-74页
    6.1 材料第61页
        6.1.1 供试菌株第61页
    6.2 方法第61-62页
        6.2.1 样品的处理第61页
        6.2.2 总RNA的提取第61页
        6.2.3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第61页
        6.2.4 基因注释和表达定量分析第61页
        6.2.5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qRT-PCR验证第61-62页
        6.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2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2-73页
        6.3.1 RNA的提取及测序文库的构建第62-63页
        6.3.2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第63-65页
        6.3.3 基因注释和表达定量分析第65页
        6.3.4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qRT-PCR验证第65-67页
        6.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7页
        6.3.6 差异表达基因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第67-68页
        6.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第68-69页
        6.3.8 抗氧化酶类相关基因第69-70页
        6.3.9 核糖体、热激蛋白(HSP)及泛素相关基因第70-73页
    6.4 讨论第73-74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附录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介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湿交替和外加氮源对土壤碳氮转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下一篇:D基因组二倍体棉种D3-d和D3-k种间杂交种的SSR连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