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车辆自组织网络无线接入若干算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语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车辆自组织网络研究计划和研究项目第15-16页
        1.2.2 车辆自组织网络结构第16-17页
        1.2.3 车辆自组织网络协议体系框架第17-20页
        1.2.4 车辆自组织网络典型应用第20-22页
    1.3 车辆自组织网络无线接入技术研究第22-29页
        1.3.1 车辆自组织网络无线接入协议的特点第22-23页
        1.3.2 车辆自组织网络无线接入协议的设计目标第23-24页
        1.3.3 基于IEEE标准的无线接入方式第24-26页
        1.3.4 基于TDMA的无线接入方式第26-28页
        1.3.5 基于分簇的无线接入方式第28-29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第29-33页
第二章 基于多轮竞争淘汰机制的多信道接入算法第33-53页
    2.1 引言第33-35页
    2.2 整体框架描述第35-40页
        2.2.1 VEC-MAC车辆认证过程第35-37页
        2.2.2 VEC-MAC多轮竞争淘汰过程第37-38页
        2.2.3 VEC-MAC服务预约过程第38页
        2.2.4 吞吐量优化第38-39页
        2.2.5 基于轮空调度的改进算法第39-40页
    2.3 VEC-MAC和EVEC-MAC性能分析第40-43页
        2.3.1 VEC-MAC性能分析第40-42页
        2.3.2 EVEC-MAC性能分析第42-43页
    2.4 VEC-MAC和EVEC-MAC性能评估第43-52页
        2.4.1 VEC-MAC仿真第44-50页
        2.4.2 EVEC-MAC仿真第50-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基于序列复用的无碰撞序列分配方案第53-69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系统模型与假设第54页
    3.3 和序列的定义和性质第54-57页
        3.3.1 和序列的定义第55页
        3.3.2 和序列的汉明相关性第55-56页
        3.3.3 和序列的吞吐量第56-57页
    3.4 序列分配第57-62页
        3.4.1 矩形单元方案第58-59页
        3.4.2 正六边形单元方案第59-61页
        3.4.3 空间标识生成过程和序列占用过程的算法描述第61-62页
    3.5 仿真及结果分析第62-66页
    3.6 本章小结第66-69页
第四章 基于车辆分级的自组织时隙分配算法第69-81页
    4.1 引言第69-70页
    4.2 方案描述第70-74页
        4.2.1 系统模型第70-71页
        4.2.2 单时隙竞争与释放第71-72页
        4.2.3 骨干节点选取第72-73页
        4.2.4 初始阶段和贪婪阶段第73-74页
    4.3 UDA性能分析第74-77页
    4.4 UDA性能评估第77-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基于车辆分簇的自适应服务信道时隙分配算法第81-95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方案描述第82-88页
        5.2.1 基于空闲时隙感知的簇头选举第82-83页
        5.2.2 控制信道时隙申请第83-84页
        5.2.3 服务信道时隙分配第84-86页
        5.2.4 自适应服务信道时隙分配改进算法第86-87页
        5.2.5 簇间通信第87-88页
    5.3 仿真与结果分析第88-93页
        5.3.1 簇头选举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第88页
        5.3.2 ASSA算法和ASSA-R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第88-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5-97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95-96页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96-97页
致谢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转化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下一篇:2-设计的自同构群、度量维度以及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