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转化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稻田氮素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第16-19页
        1.2.1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第16-17页
        1.2.2 土壤氮素残留第17页
        1.2.3 肥料氮素损失第17-19页
    1.3 影响稻田氮素利用率的因素第19-23页
        1.3.1 氮肥施肥量及有机无机配比第20-21页
        1.3.2 施肥方式第21-22页
        1.3.3 肥料种类第22-23页
    1.4 稻田氮素周转的微生物过程第23-31页
        1.4.1 水稻土的特殊生境第23-25页
        1.4.2 水稻土氮素转化的微生物过程第25-27页
        1.4.3 水稻土氮素转化的驱动因子第27-31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1-3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1页
    2.2 研究内容第31-37页
        2.2.1 不同施肥方式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第31-33页
        2.2.2 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氮损失的影响第33-34页
        2.2.3 稻田不同施肥方式对硝化反硝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4-37页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37页
    2.4 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三章 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第38-46页
    3.1 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38-40页
    3.2 施肥方式对水稻土氮素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3.3 施肥方式对氮素面源损失率的影响第41-42页
    3.4 施肥方式对氮素吸收的影响第42-43页
    3.5 讨论第43-45页
        3.5.1 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43页
        3.5.2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第43-44页
        3.5.3 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第44-45页
    3.6 结论第45-46页
第四章 施肥方式对双季稻田氮损失的影响第46-54页
    4.1 施肥方式对田面水温度的影响第46-47页
    4.2 施肥方式对田面水pH的影响第47-48页
    4.3 施肥方式对田面水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4.4 施肥方式对田面氨挥发量的影响第49-50页
    4.5 施肥方式对氮损失量及损失比例的影响第50-51页
    4.6 讨论第51-53页
        4.6.1 田面水温度和pH的变化第51-52页
        4.6.2 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氨挥发的变化第52页
        4.6.3 氮损失的监测第52-53页
    4.7 结论第53-54页
第五章 施肥方式对稻田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第54-62页
    5.1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第54-55页
    5.2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第55-56页
    5.3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生理利用率的影响第56-57页
    5.4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第57-58页
    5.5 施肥方式对土壤氮素依存率的影响第58-59页
    5.6 讨论第59-61页
    5.7 结论第61-62页
第六章 施肥方式对稻田硝化反硝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62-82页
    6.1 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62-65页
    6.2 施肥方式对硝化和反硝化潜势的影响第65-67页
    6.3 施肥方式对AOA、AOB、NirS、NirK、NosZ基因丰度的影响第67-69页
    6.4 施肥方式对对AOA、AOB、NirS、NirK、NosZ群落组成的影响第69-72页
    6.5 施肥方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72-79页
    6.6 讨论第79-81页
    6.7 结论第81-82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第82-84页
    7.1 全文结论第82-83页
    7.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4页
致谢第94-95页
作者简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零样本学习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车辆自组织网络无线接入若干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