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混流装配线平衡理论与智能优化算法概述 | 第15-28页 |
2.1 混流装配线平衡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2.1.1 混流装配线概念及特点 | 第15-16页 |
2.1.2 混流装配线平衡问题的描述 | 第16-17页 |
2.1.3 混流装配线平衡问题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4 混流装配线平衡问题的评价指标 | 第18-19页 |
2.2 标准遗传算法概述 | 第19-24页 |
2.2.1 标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19页 |
2.2.2 标准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 | 第19-20页 |
2.2.3 标准遗传算法关键参数与操作设计 | 第20-24页 |
2.3 标准模拟退火算法概述 | 第24-27页 |
2.3.1 标准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页 |
2.3.2 标准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流程 | 第24-26页 |
2.3.3 标准模拟退火算法关键参数与操作设计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混流装配线多目标平衡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36页 |
3.1 符号定义 | 第28-29页 |
3.2 混流装配线多目标平衡问题描述 | 第29-31页 |
3.3 混流装配线多目标平衡问题约束条件的数学描述 | 第31页 |
3.4 混流装配线多目标平衡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31-34页 |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多目标权重的计算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混流装配线平衡优化的混合遗传算法 | 第36-66页 |
4.1 混合遗传算法的结构 | 第36-38页 |
4.2 混流装配线平衡的混合遗传算法操作设计 | 第38-43页 |
4.2.1 编码 | 第38页 |
4.2.2 初始种群的生成 | 第38页 |
4.2.3 译码设计与适应度函数 | 第38-40页 |
4.2.4 选择 | 第40页 |
4.2.5 交叉 | 第40-41页 |
4.2.6 变异 | 第41页 |
4.2.7 新解的产生 | 第41页 |
4.2.8 Metropolis抽样过程 | 第41-42页 |
4.2.9 新种群的构造 | 第42页 |
4.2.10 算法保优策略 | 第42-43页 |
4.3 求解人工总成本的混合遗传算法 | 第43-45页 |
4.4 基于多目标的混流装配线平衡优化步骤 | 第45-47页 |
4.5 程序有效性验证 | 第47-57页 |
4.5.1 标准遗传算法优化结果 | 第48-50页 |
4.5.2 标准模拟退火算法优化结果 | 第50-52页 |
4.5.3 算例优化结果 | 第52-54页 |
4.5.4 混合遗传算法优化结果 | 第54-56页 |
4.5.5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6 一汽解放卡车混流总装线平衡仿真 | 第57-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基于Flexsim的混流装配线平衡仿真研究 | 第66-75页 |
5.1 Flexsim概述 | 第66页 |
5.2 混流装配线平衡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5.2.1 仿真基础数据 | 第67页 |
5.2.2 仿真模型布局的建立 | 第67-68页 |
5.2.3 仿真模型实体参数设置 | 第68-69页 |
5.3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1 | 第82-83页 |
附录2 | 第83-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