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服务于土地整治和估价的耕地定级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进展第12-20页
        1.3.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第12-15页
        1.3.2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第15-18页
        1.3.3 土地价格评估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4 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2章 开放式耕地定级指标体系构建第23-30页
    2.1 已有耕地评价指标体系梳理第23-24页
    2.2 服务于土地整治的耕地定级指标体系构建第24-27页
        2.2.1 耕地定级表征土地整治效果的可行性第24页
        2.2.2 土地整治项目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第24-25页
        2.2.3 服务于土地整治的耕地定级指标体系第25-27页
    2.3 服务于土地估价的耕地定级指标体系完善第27-30页
        2.3.1 耕地定级与土地估价的关系第27页
        2.3.2 影响土地价格的耕地质量因素分析第27-28页
        2.3.3 服务于土地估价的耕地定级指标体系第28-30页
第3章 耕地定级技术方法探讨第30-36页
    3.1 评价原则第30页
    3.2 耕地定级程序第30-33页
        3.2.1 资料收集第30页
        3.2.2 划分定级单元第30-31页
        3.2.3 定级因素的量化及赋分第31-32页
        3.2.4 划分级别第32-33页
    3.3 计算定级指数第33-36页
        3.3.1 传统修正法第33-34页
        3.3.2 两级修正法第34页
        3.3.3 综合修正法第34-36页
第4章 服务于土地整治的耕地定级实证研究第36-56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36-37页
        4.1.1 自然地理第36页
        4.1.2 农业生产情况第36-37页
        4.1.3 社会经济第37页
    4.2 传统修正法定级第37-42页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7-38页
        4.2.2 各个级别数量分析第38-40页
        4.2.3 各个级别空间分布及特征第40-42页
    4.3 两级修正法定级第42-47页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2页
        4.3.2 各个级别数量分析第42-44页
        4.3.3 各个级别空间分布及特征第44-47页
    4.4 综合修正法定级第47-53页
        4.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7-48页
        4.4.2 各个级别数量分析第48-50页
        4.4.3 各个级别空间分布及特征第50-53页
    4.5 三种方法定级结果比较第53-56页
        4.5.1 各级别面积比较分析第53页
        4.5.2 定级指数比较分析第53-54页
        4.5.3 各级别等别情况对比分析第54-56页
第5章 服务于土地估价的耕地定级实证研究第56-73页
    5.1 传统修正法定级第56-61页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6页
        5.1.2 各个级别数量分析第56-58页
        5.1.3 各个级别空间分布及特征第58-61页
    5.2 两级修正法定级第61-66页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1页
        5.2.2 各个级别数量分析第61-63页
        5.2.3 各个级别空间分布及特征第63-66页
    5.3 综合修正法定级第66-71页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6-67页
        5.3.2 各个级别数量分析第67-69页
        5.3.3 各个级别空间分布及特征第69-71页
    5.4 三种方法定级结果比较第71-73页
        5.4.1 各级别面积比较分析第71-72页
        5.4.2 定级指数比较分析第72-73页
第6章 结论与讨论第73-77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创新点与不足第74-77页
        6.2.1 创新点第74-75页
        6.2.2 不足与展望第75-77页
致谢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6页
附录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西低丘红壤水分特征曲线转换函数的构建与评估
下一篇:流域景观结构的土壤侵蚀调控效应与土壤保持功能评估--以延安市碾庄沟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