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一) 基于对分层问题的关注 | 第9-10页 |
(二) 视角的转移:对校外补习教育的关注 | 第10-11页 |
(三) 基于个人的工作经历和研究兴趣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一) 补习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二) 阶层及其划分标准概述 | 第13-16页 |
(三) 本研究采用的阶层划分方法 | 第16-18页 |
四、研究回顾与综述 | 第18-26页 |
(一) 国内外关于补习教育的研究 | 第18-21页 |
(二) 国内外关于阶层与教育选择关系的研究 | 第21-26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6-30页 |
一、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26页 |
(一) 分析框架 | 第26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 | 第26-30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26-27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27-29页 |
(三) 访谈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30-58页 |
一、样本总体及阶层分布概况 | 第30-33页 |
二、补习教育阶层差异的统计结果 | 第33-45页 |
(一) 参与补习教育的广度 | 第33页 |
(二) 补习史 | 第33-34页 |
(三) 参与补习教育的形式 | 第34页 |
(四) 参与补习教育的内容 | 第34-36页 |
(五) 参与补习教育的强度 | 第36-38页 |
(六) 参加补习教育的费用 | 第38-40页 |
(七) 参与补习教育的动机 | 第40-41页 |
(八) 对补习教育的满意度及意愿 | 第41-42页 |
(九) 对补习教育的态度 | 第42-45页 |
三、不同阶层学生参加补习教育的校际差异 | 第45-51页 |
(一) 阶层与学校选择 | 第45-46页 |
(二) 不同学校学生阶层分布概况 | 第46页 |
(三) 补习教育中的校际差异 | 第46-51页 |
四、补习教育阶层差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51-54页 |
(一) 学生参加补习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52-53页 |
(二) 学生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五、调查结论 | 第54-58页 |
(一) 不同阶层学生普遍参加补习教育 | 第54-55页 |
(二) 补习教育中存在显著阶层差异 | 第55-56页 |
(三) 补习教育扩大了学校教育的阶层化影响 | 第56-57页 |
(四) 补习教育阶层差异现象具有多重影响源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补习教育阶层差异的理论分析 | 第58-65页 |
一、补习教育阶层差异现象的理论透视 | 第58-60页 |
(一) 补习教育的阶层差异与社会流动 | 第58页 |
(二) 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补习教育阶层差异问题 | 第58-59页 |
(三) 消费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补习教育阶层差异问题 | 第59-60页 |
二、补习教育阶层差异的主要成因 | 第60-63页 |
(一) 直接因素:资本差异 | 第60-61页 |
(二) 间接因素:社会力量 | 第61-63页 |
三、补习教育阶层差异的社会效应 | 第63-65页 |
(一) 复制社会不平等 | 第63页 |
(二) 固化社会分层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第65-71页 |
一、教育与社会再生产 | 第65-67页 |
(一) “第一战场”:学校教育中的再生产 | 第65-66页 |
(二) “第二战场”:补习教育中的再生产 | 第66-67页 |
二、补习教育的应为与难为 | 第67-68页 |
(一) 作为“教育资源”的补习教育 | 第67页 |
(二) 作为“消费品”的补习教育 | 第67-68页 |
三、政府和学校的应为与可为 | 第68-71页 |
(一) 政府直接调控 | 第68-70页 |
(二) 学校间接作用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附录A:补习教育阶层差异的调查问卷(家长卷) | 第73-76页 |
附录B:对参加补习教育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 第76-77页 |
附录C:表录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