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后视镜气动噪声分析及优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国内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噪声控制办法 | 第9-10页 |
1.3.1 传统噪声控制 | 第9页 |
1.3.2 有源噪声控制 | 第9-10页 |
1.4 数值分析软件介绍 | 第10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及工作内容 | 第10页 |
1.6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2章 气动噪声基本理论及研究 | 第12-27页 |
2.1 流场中的噪声源 | 第12-14页 |
2.1.1 噪声源分类 | 第12-13页 |
2.1.2 车辆气动噪声的分布 | 第13-14页 |
2.2 非光滑设计的仿生学原理 | 第14-15页 |
2.3 气动声学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2.3.1 流体运动控方程 | 第15-18页 |
2.3.2 运动流体的发声波动方程 | 第18-19页 |
2.3.3 汽车气动噪声理论 | 第19-22页 |
2.4 车辆气动噪声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4.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23-25页 |
2.5 频谱分析 | 第25页 |
2.6 网格处理 | 第25-2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整车稳态流场计算 | 第27-39页 |
3.1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3.2.1 车身有限元模型 | 第29-30页 |
3.2.2 风洞有限元模型 | 第30-31页 |
3.3 湍流模型的确定 | 第31-32页 |
3.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2页 |
3.5 稳态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后视镜气动噪声数值分析 | 第39-45页 |
4.1 瞬态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9页 |
4.2 时间步长与迭代次数的设置 | 第39-40页 |
4.3 监测点的选取 | 第40页 |
4.4 傅里叶变换(FFT变换) | 第40-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后视镜区域气动噪声优化分析 | 第45-64页 |
5.1 后视镜表面模型建立 | 第45页 |
5.2 后视镜风洞模型 | 第45-46页 |
5.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6-47页 |
5.4 监测点设置 | 第47页 |
5.5 流场对比 | 第47-48页 |
5.6 声压频谱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5.7 气动噪声优化 | 第51-59页 |
5.7.1 凹坑间距优化 | 第52-56页 |
5.7.2 凹坑分布优化 | 第56-59页 |
5.7.3 凹坑形状尺寸优化 | 第59页 |
5.8 整车模型对比 | 第59-6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