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川续断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我国分布的川续断属植物类群 | 第12-13页 |
1.2.2 川续断属的新分类群特征 | 第13-15页 |
1.2.3 川续断属显微鉴别及花粉形态研究 | 第15页 |
1.2.4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种类与资源分布 | 第15页 |
1.2.5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7页 |
1.3 川续断研究进展 | 第17-30页 |
1.3.1 续断基源植物变迁 | 第17-18页 |
1.3.2 川续断资源的分布与道地性研究 | 第18-19页 |
1.3.3 川续断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研究 | 第19-21页 |
1.3.4 川续断的遗传关系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5 续断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3-24页 |
1.3.6 续断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24-25页 |
1.3.7 续断的质量评价 | 第25-30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4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研究 | 第34-92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分布调查及供试材料的采集 | 第35-36页 |
2.2.1 分布调查 | 第35页 |
2.2.2 供试材料的采集 | 第35-36页 |
2.3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显微特征的提取及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 第36-52页 |
2.3.1 材料与显微制片方法 | 第36页 |
2.3.2 根部、茎部与叶片显微特征的提取 | 第36-49页 |
2.3.3 基于显微特征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 第49-51页 |
2.3.4 讨论 | 第51-52页 |
2.4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含量及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 第52-59页 |
2.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2.4.2 含量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2.4.3 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2.4.4 主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2.4.5 基于化学成分的聚类分析 | 第56-57页 |
2.4.6 讨论 | 第57-59页 |
2.5 基于 DNA 条形码的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 第59-72页 |
2.5.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2.5.2 matK和 trnL‐F 的鉴别效率 | 第61-71页 |
2.5.3 种间聚类分析 | 第71-72页 |
2.4.4 讨论 | 第72页 |
2.6 基于 SCOT、ISSR、SRAP 标记的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 第72-81页 |
2.6.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8页 |
2.6.2 3种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态性比较 | 第78页 |
2.6.3 种间遗传距离分析 | 第78-80页 |
2.6.4 基于 3 种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80-81页 |
2.6.5 讨论 | 第81页 |
2.7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种间与种内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的 SRAP 分析 | 第81-87页 |
2.7.1 材料和方法 | 第81-82页 |
2.7.2 SRAP标记的扩增多态性 | 第82-83页 |
2.7.3 种间与种内的 SRAP 遗传多样性 | 第83-84页 |
2.7.4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84页 |
2.7.5 个体聚类分析 | 第84页 |
2.7.6 讨论 | 第84-87页 |
2.8 备选药源‐‐‐中国野生大头续断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87-92页 |
2.8.1 材料和方法 | 第87-88页 |
2.8.2 大头续断 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88-89页 |
2.8.3 大头续断 3 个居群的遗传结构 | 第89页 |
2.8.4 大头续断居群间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89-90页 |
2.8.5 讨论 | 第90-92页 |
3 川续断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 第92-128页 |
3.1 引言 | 第92-93页 |
3.2 川续断种群的群落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第93-101页 |
3.2.1 调查内容 | 第93-94页 |
3.2.2 分布格局测定方法 | 第94-96页 |
3.2.3 群落特征 | 第96-97页 |
3.2.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97-100页 |
3.2.5 讨论 | 第100-101页 |
3.3 川续断主要生长性状的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 第101-110页 |
3.3.1 材料和方法 | 第101页 |
3.3.2 生长性状差异 | 第101-107页 |
3.3.3 相关性分析 | 第107页 |
3.3.4 主成分分析 | 第107-110页 |
3.3.5 讨论 | 第110页 |
3.4 基于 3 种化学成分的续断药材质量评价 | 第110-114页 |
3.4.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3.4.2 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 | 第111-113页 |
3.4.3 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113页 |
3.4.4 讨论 | 第113-114页 |
3.5 川续断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SCOT 分析 | 第114-119页 |
3.5.1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5页 |
3.5.2 多态性分析 | 第115页 |
3.5.3 遗传距离分析 | 第115-116页 |
3.5.4 聚类分析 | 第116-119页 |
3.6 川续断自然居群遗传结构的 ISSR 分析 | 第119-128页 |
3.6.1 材料和方法 | 第119-121页 |
3.6.2 ISSR引物扩增结果 | 第121页 |
3.6.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3.6.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122-123页 |
3.6.5 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分析 | 第123页 |
3.6.6 聚类分析 | 第123-124页 |
3.6.7 讨论 | 第124-128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4.1 中国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与鉴别 | 第128页 |
4.2 川续断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 第128-129页 |
4.3 川续断驯化栽培及种源选择原则 | 第129页 |
4.4 川续断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居群的遗传结构 | 第129-130页 |
4.5 川续断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 第130页 |
4.6 下一步需开展的工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附录 | 第144-151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4页 |
B. 部分扩增图谱 | 第144-147页 |
C. 部分川续断属药用植物图片 | 第147-149页 |
D. 部分野外生态调查及样品采集工作图片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