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多孔结构的烧结成型机理及沸腾传热性能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表第14-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4页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7-20页
    1.2 沸腾传热强化的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7页
        1.2.1 沸腾传热的形式和影响因素第20-21页
        1.2.2 沸腾传热强化的方法和措施第21-22页
        1.2.3 沸腾传热强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7页
    1.3 沸腾传热强化多孔复合结构的研究现状第27-30页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0-34页
        1.4.1 课题来源第30页
        1.4.2 研究目标第30-31页
        1.4.3 研究内容第31-34页
第二章 沸腾传热强化的机理分析第34-44页
    2.1 沸腾传热过程与气泡形成机理及分析第34-40页
        2.1.1 大气压下饱和水大容器沸腾传热过程第34-36页
        2.1.2 气泡的形成机理及生长过程第36-38页
        2.1.3 气泡运动的临界现象第38-39页
        2.1.4 Rohsenow 关系式第39-40页
    2.2 多孔结构的沸腾传热模型第40-43页
        2.2.1 多孔微通道蒸发模型第40-42页
        2.2.2 多孔微槽道传热模型第42-43页
    2.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烧结多孔结构的设计及参数选择第44-58页
    3.1 沸腾传热强化的结构设计第44页
    3.2 烧结型表面多孔管结构设计第44-46页
        3.2.1 烧结型表面多孔管的烧结成型原理第44-45页
        3.2.2 烧结型表面多孔管的参数设计第45-46页
    3.3 烧结多孔交错微槽道复合结构第46-48页
        3.3.1 烧结多孔交错微槽道复合结构的成型第46-47页
        3.3.2 烧结多孔交错微槽道复合结构的参数设计第47-48页
    3.4 烧结多孔柱复合结构的设计第48-52页
        3.4.1 烧结多孔柱复合结构的参数设计第48-51页
        3.4.2 烧结多孔柱复合结构沸腾传热强化机理分析第51-52页
    3.5 烧结多孔径向微槽道复合结构的设计第52-56页
        3.5.1 烧结多孔径向微槽道复合结构的参数设计第52-55页
        3.5.2 烧结多孔径向微槽道复合结构沸腾传热强化机理分析第55-56页
    3.6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烧结多孔结构的制造工艺及其性能研究第58-84页
    4.1 烧结多孔结构的烧结成型机理第58页
    4.2 多孔表面的烧结工艺过程第58-62页
        4.2.1 铜粉颗粒的制作第59-62页
        4.2.2 烧结模具材料的选择第62页
    4.3 烧结型表面多孔管的制作第62-66页
        4.3.1 模具的制作第63页
        4.3.2 紫铜管的制作第63-64页
        4.3.3 堵头的制作第64-65页
        4.3.4 铜粉颗粒的填入第65-66页
    4.4 烧结多孔柱复合结构的制作第66-68页
        4.4.1 模具的制作第66页
        4.4.2 紫铜柱基体的加工第66-68页
    4.5 烧结性能的研究第68-81页
        4.5.1 烧结多孔层厚度第68-70页
        4.5.2 烧结孔隙率的测定第70-72页
        4.5.3 烧结渗透率的计算第72-73页
        4.5.4 收缩率的测试第73页
        4.5.5 烧结孔隙结构第73-75页
        4.5.6 烧结多孔材料的热导率第75-78页
        4.5.7 烧结多孔结构结合强度的研究第78-81页
    4.6 烧结多孔结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第81-82页
    4.7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系统的搭建及误差分析第84-96页
    5.1 烧结型表面多孔管的沸腾传热测试第84页
    5.2 多孔交错微槽道复合结构的沸腾传热测试第84-87页
        5.2.1 沸腾传热测试系统的搭建第84-86页
        5.2.2 沸腾传热实验误差分析第86-87页
    5.3 多孔柱以及多孔径向微槽道复合结构的沸腾传热测试第87-95页
        5.3.1 沸腾传热强化测试装置的设计第87-89页
        5.3.2 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系统的搭建第89页
        5.3.3 测试方法及数据采集过程第89-92页
        5.3.4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第92-94页
        5.3.5 螺纹导热效率的研究第94-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结果及分析第96-117页
    6.1 烧结型表面多孔管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第96-98页
        6.1.1 沸腾传热强化测试原理第96页
        6.1.2 沸腾传热强化测试中的实验现象第96-97页
        6.1.3 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结果第97-98页
    6.2 多孔交错微槽道复合结构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第98-101页
        6.2.1 微槽道对沸腾滞后的影响第98-99页
        6.2.2 单双向微槽道传热效果对比第99-100页
        6.2.3 不同槽道宽度传热效果对比第100-101页
        6.2.4 不同槽道个数传热效果对比第101页
    6.3 多孔柱复合结构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第101-110页
        6.3.1 多孔层与光滑表面沸腾传热强化性能对比第101-105页
        6.3.2 多孔柱复合结构沸腾传热强化性能对比第105-108页
        6.3.3 多孔柱结构沸腾时不同热流密度下的可视化研究第108-110页
    6.4 多孔径向微槽道复合结构沸腾传热强化测试第110-114页
        6.4.1 烧结多孔层厚度为 1mm 的实验对比第110-112页
        6.4.2 烧结多孔层厚度为 2mm 的实验对比第112-113页
        6.4.3 多孔微槽道结构沸腾传热强化气泡的可视化研究第113-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7页
结论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附件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与川续断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下一篇:钢筋混凝土T形梁及梁—板组合体的耐火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