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18-29页 |
1.1 粮饲兼用起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1.2 作物粮饲兼用的效益优势 | 第19-20页 |
1.2.1 直接经济效益 | 第19-20页 |
1.2.2 间接效益 | 第20页 |
1.3 粮饲兼用下籽粒减产或增产的机制 | 第20-21页 |
1.4 影响作物粮饲兼用生产的因素 | 第21-26页 |
1.4.1 作物类型及品种 | 第21-22页 |
1.4.2 刈牧时间 | 第22页 |
1.4.3 刈牧强度 | 第22-23页 |
1.4.4 播种时间 | 第23页 |
1.4.5 播种密度 | 第23-24页 |
1.4.6 氮素添加管理 | 第24页 |
1.4.7 水热条件 | 第24-26页 |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6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6.1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粮饲兼用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1.6.2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积温需求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26页 |
1.6.3 刈割留茬高度对冬小麦物质积累和籽粒生产的影响 | 第26-27页 |
1.6.4 氮素添加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籽粒生产的补偿作用 | 第27页 |
1.6.5 羔羊放牧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 | 第27页 |
1.6.6 冬小麦粮饲兼用的经济效益 | 第27-2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粮饲兼用性能的影响 | 第29-41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29-33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29-30页 |
2.2.2 大田管理 | 第30-31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2.2.4 观测指标 | 第32-33页 |
2.2.4.1 饲草产量 | 第32页 |
2.2.4.2 再生生长干物质量 | 第32页 |
2.2.4.3 再生生长叶面积指数(LAI)及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IPAR) | 第32页 |
2.2.4.4 植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浓度和含量 | 第32-33页 |
2.2.4.5 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 | 第33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2.3.1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饲草产量的影响 | 第33页 |
2.3.2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再生生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再生生长LAI和IPAR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再生生长WSC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4.1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WSC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4.2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WSC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5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籽粒生产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5.1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5.2 刈割时间对春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38页 |
2.4 讨论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粮饲兼用性能的影响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2.1 研究区概况 | 第42页 |
3.2.2 大田管理 | 第42页 |
3.2.3 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3.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 第43-44页 |
3.2.4.1 饲草产量及品质 | 第43页 |
3.2.4.2 再生生长物候及有效积温 | 第43-44页 |
3.2.4.3 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 | 第44页 |
3.2.4.4 籽粒粗蛋白及秸秆品质测定 | 第44页 |
3.2.4.5 籽粒秸秆和氮含量及植株吸氮量 | 第44页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3.3.1 参试冬小麦各生长季降雨情况 | 第45页 |
3.3.2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物候和积温需求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籽粒生产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4.1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4.2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株高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49页 |
3.3.5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秸秆品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6 刈割时间对冬小麦植株吸氮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 讨论 | 第52-53页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刈割留茬高度对冬小麦粮饲兼用性能的影响 | 第55-68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4.2.1 研究区概况 | 第55-56页 |
4.2.2 大田管理 | 第56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4.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 第57页 |
4.2.4.1 饲草产量 | 第57页 |
4.2.4.2 再生生长干物质量 | 第57页 |
4.2.4.3 再生生长叶面积指数(LAI)及截光率 | 第57页 |
4.2.4.4 植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浓度和含量 | 第57页 |
4.2.4.5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57页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4.3.1 参试冬小麦各生长季降雨量 | 第57-58页 |
4.3.2 刈割留茬高度对饲草产量的影响 | 第58页 |
4.3.3 刈割留茬高度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4 刈割留茬高度对再生生长叶面积指数(LAI)和截光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5 刈割留茬高度对再生生长WSC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6 刈割留茬高度对籽粒生产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6.1 刈割留茬高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6.2 刈割留茬高度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7 刈割留茬高度下再生生长同籽粒生产的相关关系 | 第63-64页 |
4.4 讨论 | 第64-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氮素添加对冬小麦粮饲兼用性能的影响 | 第68-76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69页 |
5.2.2 大田管理 | 第69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69页 |
5.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 第69-70页 |
5.2.4.1 再生生长物候及有效积温 | 第69页 |
5.2.4.2 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 | 第69页 |
5.2.4.3 籽粒粗蛋白含量及植株吸氮量 | 第69-70页 |
5.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5.3.1 氮素添加对花期和成熟期物候和积温需求的影响 | 第70页 |
5.3.2 氮素添加对籽粒生产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2.1 氮素添加对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2.2 氮素添加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3 氮素添加对成熟期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 | 第72页 |
5.3.4 氮素添加对植株吸氮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5.4 讨论 | 第73-74页 |
5.5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羔羊放牧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76-83页 |
6.1 引言 | 第76-7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6.2.1 研究区概况 | 第77页 |
6.2.2 大田管理 | 第77页 |
6.2.3 试验设计 | 第77页 |
6.2.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77-78页 |
6.2.4.1 灌浆阶段植株各部干物质积累 | 第77页 |
6.2.4.2 灌浆阶段籽粒重 | 第77页 |
6.2.4.3 灌浆阶段茎部WSC浓度及含量 | 第77页 |
6.2.4.4 灌浆阶段茎部WSC干物质贮藏、转运和贡献率 | 第77-78页 |
6.2.4.5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78页 |
6.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1页 |
6.3.1 放牧对灌浆阶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78-79页 |
6.3.2 放牧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79页 |
6.3.3 放牧对灌浆阶段茎贮藏和转运的影响 | 第79-81页 |
6.3.3.1 放牧对灌浆阶段茎部干物质贮藏和转运的影响 | 第79-80页 |
6.3.3.2 放牧对茎WSC贮藏及转运的影响 | 第80-81页 |
6.3.4 放牧对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81页 |
6.4 讨论 | 第81-82页 |
6.5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冬小麦粮饲兼用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 第83-90页 |
7.1 引言 | 第83-8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7.2.1 研究区概况 | 第84页 |
7.2.2 大田管理 | 第84页 |
7.2.3 试验设计 | 第84页 |
7.2.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84-85页 |
7.2.4.1 家畜采食量 | 第84页 |
7.2.4.2 家畜体重变化 | 第84页 |
7.2.4.3 放牧条件下的经济效益 | 第84-85页 |
7.2.4.4 不同刈割利用措施下的经济效益 | 第85页 |
7.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5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5-88页 |
7.3.1 放牧条件下的家畜日采食量 | 第85页 |
7.3.2 放牧小麦对家畜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85-86页 |
7.3.3 放牧下粮饲兼用小麦系统经济效益 | 第86页 |
7.3.4 不同刈割利用措施下粮饲兼用小麦系统经济效益 | 第86-88页 |
7.3.4.1 不同刈割时间处理下的经济效益 | 第86-87页 |
7.3.4.2 不同留茬高度处理下的经济效益 | 第87页 |
7.3.4.3 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处理下的经济效益 | 第87-88页 |
7.4 讨论 | 第88-89页 |
7.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90-94页 |
8.1 主要结果和结论 | 第90-92页 |
8.2 创新点 | 第92页 |
8.3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