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腔聚焦换能器的非线性声场及组织损伤形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HIFU技术的发展 | 第9-10页 |
1.3 HIFU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1.4 球形腔聚焦换能器 | 第11-12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7页 |
第二章 非线性声场的建模及计算 | 第17-3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Westervelt方程 | 第17-19页 |
2.3 KZK方程 | 第19-23页 |
2.4 SBE模型 | 第23-28页 |
2.5 小结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温度场及组织损伤形成建模 | 第31-36页 |
3.1 生物传热方程 | 第31-32页 |
3.2 热剂量模型 | 第32-33页 |
3.3 生物传热方程数值计算 | 第33-34页 |
3.4 小结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球形腔聚焦换能器的非线性声场 | 第36-44页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4.2 非线性声场建模 | 第37-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4.4 小结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球形腔聚焦换能器的组织损伤形成 | 第44-52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理论模型 | 第44-47页 |
5.3 结果及讨论 | 第47-50页 |
5.4 小结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线性扫描产生的组织损伤 | 第52-60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52-53页 |
6.2 理论模型及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6.4 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