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镉污染/镉—锌—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提取修复的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

致谢第7-13页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9页
第一章 综述第20-41页
    1.1 土壤镉和镉-锌-铅复合污染现状第20-22页
    1.2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化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影晌第22-28页
        1.2.1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第22-23页
        1.2.2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第23-24页
        1.2.3 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24-25页
        1.2.4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25-28页
    1.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修复技术第28-31页
        1.3.1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的研究第28-30页
        1.3.2 植物提取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第30-31页
    1.4 植物提取修复的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进展第31-37页
        1.4.1 植物提取修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第31-33页
        1.4.2 植物提取修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第33-35页
        1.4.3 植物提取修复对根际土壤重金属特征的影响第35-37页
    1.5 问题提出和研究内容第37-41页
        1.5.1 问题提出第37-38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38-39页
        1.5.3 技术路线第39-41页
第二章 古银矿区植物重金属积累特性的分类第41-58页
    2.1 引言第41-4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2.2.1 采样地点概况第43页
        2.2.2 样品采集第43页
        2.2.3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测定第43-45页
        2.2.4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4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2.3.1 土壤Cd、Zn和Pb浓度第45-46页
        2.3.2 植物Cd、Zn和Pb含量第46页
        2.3.3 植物对Cd、Zn和Pb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第46-49页
        2.3.4 植物对Cd、Zn和Pb积累特性的聚类分析第49-53页
    2.4 讨论第53-57页
    2.5 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自然生境下古银矿区代表性植物根际微生态特性研究第58-84页
    3.1 引言第58-6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0-64页
        3.2.1 样品采集第60页
        3.2.2 土壤以及植株样品制备第60页
        3.2.3 土壤及植物重金属含量测定第60-61页
        3.2.4 土壤微生物生化指标测定第61-62页
        3.2.5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第62-64页
        3.2.6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6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4-81页
        3.3.1 4种矿区植物Cd、Zn和Pb含量第64-66页
        3.3.2 矿区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Cd、Zn和Pb浓度第66-69页
        3.3.3 矿区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化特性第69-71页
        3.3.4 矿区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第71-81页
    3.4 讨论第81-83页
    3.5 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植物提取修复模拟镉污染土壤对根际微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第84-98页
    4.1 引言第84-8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5-89页
        4.2.1 供试土壤第85-86页
        4.2.2 供试植物第86页
        4.2.3 根箱设计第86-88页
        4.2.4 根箱试验与样品采集第88页
        4.2.5 植物全Cd与土壤水提取态Cd含量测定第88页
        4.2.6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第88页
        4.2.7 土壤基础呼吸速率测定第88页
        4.2.8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88-89页
        4.2.9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8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9-95页
        4.3.1 东南景天积累Cd的特性第89页
        4.3.2 东南景天生长对土壤水提取态Cd的影响第89-90页
        4.3.3 东南景天生长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第90-92页
        4.3.4 东南景天生长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92-94页
        4.3.5 微生物性质指标与水溶态Cd的相关关系第94-95页
    4.4 讨论第95-97页
    4.5 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植物提取修复模拟镉污染土壤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98-128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9-103页
        5.2.1 供试土壤第99页
        5.2.2 供试植物第99-100页
        5.2.3 根箱试验与样品采集第100页
        5.2.4 植物Cd含量分析第100页
        5.2.5 土壤pH、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和Cd的形态分级第100-101页
        5.2.6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第101页
        5.2.7 土壤微生物代谢水平特征(Microresp~(TM))分析第101-102页
        5.2.8 数据分析第102-10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3-124页
        5.3.1 东南景天Cd含量与积累量第103页
        5.3.2 植物提取修复对土壤pH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第103-104页
        5.3.3 植物提取修复对根际Cd形态特征的影响第104-105页
        5.3.4 植物提取修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05-117页
        5.3.5 植物提取修复对对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第117-122页
        5.3.6 微生物参数与主要化学性状之间的冗余分析第122-124页
    5.4 讨论第124-126页
    5.5 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植物提取修复镉-锌-铅复合污染土壤对根际微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第128-142页
    6.1 引言第128-129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9-131页
        6.2.1 供试土壤第129页
        6.2.2 供试植物第129-130页
        6.2.3 根箱试验与样品采集第130页
        6.2.4 植物重金属分析第130页
        6.2.5 土壤水提取态重金属测定第130-131页
        6.2.6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第131页
        6.2.7 土壤基础呼吸速率测定第131页
        6.2.8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131页
        6.2.9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131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31-138页
        6.3.1 植物积累Cd、Zn和Pb含量与积累量第131-132页
        6.3.2 东南景天生长对土壤水溶性重金属的影响第132-134页
        6.3.3 东南景天生长对土壤微生物碳和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第134-135页
        6.3.4 东南景天生长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35-137页
        6.3.5 微生物性质指标与水溶态重金属之间的相关关系第137-138页
    6.4 讨论第138-141页
    6.5 小结第141-142页
第七章 植物提取修复镉-锌-铅复合污染土壤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42-173页
    7.1 引言第142-143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43-144页
        7.2.1 供试土壤第143页
        7.2.2 供试植物第143-144页
        7.2.3 根箱试验与样品采集第144页
        7.2.4 植物Cd、Zn和Pb含量测定第144页
        7.2.5 土壤pH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第144页
        7.2.6 重金属的BCR形态分级第144页
        7.2.7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第144页
        7.2.8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Microresp~(TM))分析第144页
        7.2.9 数据分析第144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44-169页
        7.3.1 东南景天对Cd、Zn和Pb含量与积累量第144-145页
        7.3.2 植物提取修复对土壤pH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145-147页
        7.3.3 植物提取修复对根际Cd、Zn和Pb形态的影响第147-152页
        7.3.4 植物提取修复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52-163页
        7.3.5 植物提取修复对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第163-169页
    7.4 讨论第169-172页
    7.5 小结第172-173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173-176页
    8.1 全文结论第173-175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75页
    8.3 研究展望第175-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201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务设计概念衍生阶段的反思型设计
下一篇: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